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9年時間,冰天雪地在新的發展思路中逐漸變為資源優勢,由競爭短板鍛為發展長板。源起于浙江安吉的“兩山”理念,讓龍江大地的“冷冰雪”透著熱乎勁兒,在冰天雪地中寫下因地制宜的實踐篇章。
202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致辭時說:“來到哈爾濱,我們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因勢利導,理論一旦與具體實際結合,就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早在1988年8月,習近平同志深入福建福鼎考察調研,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10年、15年、20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還鼓勵大家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環境優勢”。
思路一變天地寬。郁郁蔥蔥的森林、廣袤無垠的草原、生機盎然的濕地……億萬年自然演化的杰作,承載著特定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需要秉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治理理念和生態智慧。
就拿治沙來說,“既不能在不適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觀望、畏手畏腳。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山海情》劇中農技專家的原型林占熺記得,上世紀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生態脆弱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此,他們在干旱荒漠地上試種菌草。當時的福建農業大學還向省政府提供了一份情況匯報,建議利用包括菌草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在寧夏實施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對此,習近平同志作出批示,明確指出“菌草是我省之優勢”,要求“揚長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在《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同志寫道:“這‘兩座山’要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到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中,體現出不同地方發展導向的不同、生產力布局的不同、政績考核的不同、財政政策的不同。”
立足資源稟賦、技術優勢、發展階段,看到不同區域生態價值轉化的能力和路徑差異。以“兩山”理念照亮發展路徑,打好特色牌,念好務實經,各地才能打造獨特優勢,走好發展之路。
因地制宜地貫徹落實“兩山”理念,順應自然規律、善用自然之力,這是唯物辯證的發展觀。
“兩山”理念從理論上跳出了以往片面、靜止、孤立看待生態和發展問題的思想桎梏,指明人類改造自然的正確思維方式和科學邏輯,指引著打破條條框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的生動實踐。
20年間,從一村之變,到普遍實踐,今日之中國,處處鋪展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那些融入山水間、冰雪地、戈壁上、海洋里的發展智慧,深刻詮釋著“兩山”理念的豐富時代內涵,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煥發出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