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徐州賈汪潘安湖,水波里蕩漾著晚霞的碎影。
40歲的臧猛猛站在湖邊,對著鏡頭比了一個“V”。指尖滑動,相冊里兩張翻拍的老照片像沉入湖底的記憶,被這瀲滟波光輕輕托起。
一張拍的是爺爺臧學啟。那是1968年的春天,他拄著單拐,身形瘦削,獨自站在“旗山礦”高聳的井架下。另一張拍的是父親臧繼富。1994年的冬天,他蹲在一座冒著濃煙的磚窯旁,對著鏡頭憨憨地笑著。
三張照片,隔著半個世紀的歲月變遷;三代人的命運,也像湖水的漣漪,一圈圈刻在潘安湖的故事里。
創傷——黑金蝕骨
“山有泰山,煤有旗山”。這句曾響徹徐州礦區的豪言,是臧學啟那一代礦工的信仰。
黑亮的煤塊里,藏著一代人的生計。
1957年,旗山礦建成,臧學啟幸運地成為一名礦工。下井一天,能讓全家人喝上稠粥,逢年過節還能割上兩斤肉。他把“先進生產者”的獎章別在簇新的的確良襯衫上,咧嘴笑時,嵌在眼角皺紋里的煤屑也跟著顫動起來。
對他來說,煤,就是黑色的金子。
但命運在1968年的一次塌方事故中驟然改變。
黑暗、劇痛、嗆人的煤塵……醒來時,臧學啟已躺在醫院里,右腿截肢,再也下不了井了。
那之后,他每天拄著拐杖站在村口,看拉煤車碾過土路,飛揚的煤屑在空氣里打著旋兒,落滿屋頂和莊稼地。
日子久了,他漸漸發現,土地開始“不對勁”了。
麥穗灌漿時瘦弱得像站不穩的孩子;土房的墻壁悄然裂開細縫,像指甲劃開的口子;有一些地面甚至開始出現凹陷。
年幼的臧猛猛記得,爺爺常在黑夜里嘆息。他問爺爺為什么嘆氣,爺爺告訴他:“咱們這地底下被挖空了,就像人被抽走了骨頭,是要出事兒的!”
然而,當時幾乎全村都以煤為生,有人蓋起了青磚瓦房,有人買了拖拉機,閑聊時大家總說“這煤能燒三代人”,沒有人注意到臧學啟欲言又止的神情。他幾次提醒大伙兒,但無人回應。無奈,他只能拄著拐杖回了家。
墻縫一天天變寬,雨天漏雨、晴天透風。風卷著煤屑往眼里鉆。
那股煤煙的味道彌漫著臧猛猛的整個童年,也伴隨著爺爺的一生。1998年,臧學啟去世。彼時,臧猛猛的父親臧繼富已在權臺煤礦工作了15年。
覺醒——破繭尋路
礦區的汽笛聲,是臧繼富成長的背景音。
雖然父親空蕩蕩的褲管曾是他兒時的陰影,但礦工畢竟是“吃公家飯”的象征,那時姑娘嫁人都先問“是不是礦上的”,這份經濟上的保障和身份上的榮光,還是讓他選擇成為一名礦工。
1983年,臧繼富如愿進入權臺煤礦,重復著父輩的軌跡。在黑暗的礦井下,臧繼富一邊把大塊的煤炭裝進礦車里,一邊盤算著月底能給家里添幾塊新布料,或是給孩子買個什么樣的新玩具。
本以為會在礦上待一輩子,但一次搬遷改變了臧繼富的想法。
自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采礦導致土地塌陷,周圍的村民陸陸續續開始搬遷。臧繼富記不清自己家究竟是哪一年搬遷的,他只記得,搬遷前夜,自己躺在吱呀作響的木板床上,盯著屋頂裂縫里漏下的冰冷月光,輾轉難眠:“還要挖下去嗎?家先沒了怎么辦?孩子以后咋辦?”這樣的疑問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覺得,父輩的路,似乎走不通了。
1994年,國企改革的風吹到了礦區。臧繼富攥著“停薪留職”的文件,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那時,塌陷范圍持續擴大,受影響的村民越來越多,搬遷重建房屋如火如荼。臧繼富瞅準商機,東拼西湊借了一筆錢,承包下村頭磚廠,用礦上廢棄的煤矸石燒磚,第一年就賺了兩萬元。
磚廠最鼎盛時,他雇了十幾個村民,煙囪里終日黑煙滾滾。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附近的小煤礦一個個關停,制磚成本不斷提高。磚,也賣不動了。
2010年初,潘安湖改造的號角正式吹響。當村干部上門做工作時,臧繼富正蹲在磚窯前抽煙。
“再燒下去,地就真沒了。”他掐滅煙頭,親手拆了磚窯。
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彎腰撿起一塊沾著黑煤渣的磚頭——那手心傳來的沉重感,恰似兩代人拼盡全力卻始終無法沖破的發展困局。
重生——湖映青山
2010年年底,臧猛猛退伍歸來。那一年,潘安湖濕地公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父親囑托他,回來了,就要為家鄉做點貢獻。剛到家的臧猛猛扔掉行李就進了工地。
栽蘆葦,清淤泥,滿身泥漿。父親臧繼富在岸邊望著,只說了一句:“再怎么也比挖煤燒磚干凈。”
景區建成后,臧猛猛成了第一批游覽車駕駛員。車輪碾過新鋪的環湖路,一批批游客贊嘆著潘安湖的生態巨變。
“在我看來,這綠色,比煤礦金貴萬倍!”臧猛猛決心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清澈,讓生態紅利滋養家鄉的每一寸土地。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榮譽接踵而至,潘安湖涅槃重生。
2014年,臧家再次搬遷,從西段莊村的自建房搬進了窗明幾凈的安置樓。與當年的被迫搬遷不同,這一次的離開,是村民們為建設生態新城和提升生活品質而作出的主動選擇。
環境變美了,生態變好了,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當時已擔任西段莊社區居委會主任的臧猛猛,再次將目光投向碧波蕩漾的潘安湖。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臧猛猛帶領村民成立漁業合作社,帶著村民往湖里撒魚苗,不投喂任何飼料。
2017年,第一批野生魚躍出水面。自2021年起,冬捕節成為冬季賈汪最沸騰的盛事。沉重的漁網拉起,銀鱗破浪,在冬日暖陽下跳躍翻騰,激起岸邊如潮的驚嘆。這沉甸甸的漁網,打撈起的不僅是鮮魚滿艙,更是集體經濟的厚實錢囊,以及村民們生態致富的十足底氣。
這樣的場景,常讓臧猛猛眼含淚光。他總會想起30多年前的那些夜晚,爺爺在燈下嘆著氣,告訴他:“土地跟人一樣,是要用心養的。”
人定勝天。30多年過去,曾經的黑天灰地終于變成了綠水青山,臧猛猛相信,這綠水青山也必將帶來更多金山銀山。
這,就是臧家三代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