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一早,句容市綜治中心三樓指揮調度大廳,基層情況通報視頻例會準時召開。會議直奔主題:轄區有無重大矛盾風險、極端天氣應對如何、是否存在需要市級層面介入的難題……沒有多余寒暄,無需提前上交材料,短短數分鐘便摸清了基層最新動態。
“真的既方便又省事。”談及近期工作中的“小變化”,句容市寶華鎮黨委政法委員蘭鎖根感慨良多。以往這類會議大多是線下召開,鎮里負責人得帶著一大包材料,坐半個多小時車才能到會場,發言不過幾分鐘,又得原樣帶著材料返回,半天時間就這么過去了。“現在省下來的時間,能讓我們多到村(社區)走一走,踏踏實實幫居民解決實際問題。”
蘭鎖根的獲得感,源于今年句容市在基層治理“最多跑一地”工作上的創新舉措。以“數據跑腿”替代人工跑路,句容市通過資源整合、流程再造、數智賦能,推動群眾訴求從“多頭跑”向“一站結”轉變,基層干部從“事務纏身”向“輕裝上陣”轉型,切實減了負。
走進句容市綜治中心大廳,房產建設、勞動爭議、法律援助等非訴訟服務等窗口一字排開。來自市司法局和市信訪局的工作人員輪流擔任“前臺”,根據辦事群眾訴求,第一時間分流至對口窗口。
剛將一件群眾訴求辦結歸檔,窗口工作人員韓曙光長舒一口氣。他一邊收拾文件,一邊說:“就拿這事來說,擱在以前,光是找涉事單位核對材料、到處協調,就得跑斷腿。”
韓曙光說的,是今年剛退休的老萬的煩心事。幾十年前,老萬從部隊退伍回鄉,在當地鄉鎮工作。“當時檔案和退伍證都帶回來了,但這么多年過去,如今實在想不起退伍證放哪兒了。”服役年限可折換工齡,可辦理退休手續時,老萬在人社局犯了難:沒有證件,工齡該怎么認定?今年7月,困惑的老萬來到市綜治中心求助,難題被交到當天值班長、信訪局副局長王小飛手中。
接到求助后,矛盾化解程序立刻啟動。簡單研判后,值班長迅速召集市人社局和退役軍人事務局窗口負責人會商。兩方材料一對賬,當天就找到了與老萬同一批入伍、退伍的戰友的退伍證,以及當時鄉鎮的入伍材料。“最終協商后,由退役軍人事務局出具證明,人社局重新核定,老萬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王小飛說。
“一地辦公方便的不只是居民,也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句容市綜治中心負責人說。現在在句容,依托綜治中心數據平臺,12345熱線、數字城管、綜合執法等7大系統的數據資源均可在線上流轉,數據一次采集,多條線均可使用。“特別是跨部門事項,現在都能網上流轉,我們重復填報的事項減少了70%左右。”這位負責人說。
“減下來的負擔”已實實在在轉化為“提上去的效能”。今年以來,句容市綜治中心共收集處置事件3萬余條,辦結率100%,處置周期從72小時壓縮至6小時。
對基層而言,“最多跑一地”不僅減了負,還提高了辦事效率。句容市丁莊村黨委書記吳陽的體會尤為深刻。就在上個月,依托鎮里綜治中心,村里王春與劉山兩家纏了半年的糾紛總算定了案。
王、劉兩家原是鄰居,之間原本沒有院墻。20多年前,劉家靠著自家東面墻建了個小坯間,占的卻是王家的地盤。“這么多年,都是我家不計較,如今他家還想把小坯間拆了重建,這怎么行?”王春不滿地說。劉山卻有不同意見:“當年建坯間也是兩家說好的,怎么能出爾反爾呢?”
雙方僵持不下,村里調解了幾次,問題始終沒能根本解決。“王家提出,調解結果得有法律效力,我們干脆把雙方一起帶到了鎮里綜治中心。”吳陽告訴記者,由于事實清楚,在法院訴前調解團隊介入下,不到兩小時,一份雙方認可的協議就擬定完成。
故事仍在繼續。以句容市為試點,鎮江各地正在全面跟進綜治中心建設,推動訴訟服務、檢察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等整體性入駐。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8個縣級綜治中心全面掛牌運行,平均整合部門超17家,縣鎮中心累計進駐調解組織113家、調解員223名、律師工作室8家、行政爭議調處中心15家,實現化解矛盾糾紛3.9萬余起、成功率99.64%的治理成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