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江蘇堅持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齊頭并進,能源結構低碳化步伐加快、產業結構綠色化趨勢明顯。近十年,江蘇更是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和1.5%的碳排放增長,支撐了6.5%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度電”的進化,看江蘇如何蹚出一條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發展之路。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朱曉瑩說:“一度電能做些什么?它可以讓1.5匹空調運行近1小時,也可以為5000mA手機充電約45次。一度電的燃煤發電碳排放有0.82-0.95千克,相當于燃油車行駛5公里的排放。看似微小,但累積效應卻直接威脅我們的生存環境。但一度電風電的碳排放只有0.01-0.02千克。江蘇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就是從這看似不起眼的‘一度電’開始的。”
黃海遠端,風高浪涌。從空中俯瞰位于南通如東縣的亞洲最大縣域海上風電場,上千臺百米高的風電機組矗立,組成一片壯觀的“白色森林”。它們迎風飛旋,將風能“捕捉”進一條條輸電線路。而在岸邊,一排排光伏板橫臥灘涂,宛如一片“藍色海洋”,將太陽能源源不斷轉化為清潔電能,不毛灘涂之地化身“綠色金礦”。
南通市如東縣發改委總工程師周華說:“如東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規模超800萬千瓦,新能源年上網發電量151億千瓦時,發電量是如東全社會用電量的1.4倍,真正實現了綠電凈輸出。”
作為工業大省,過去江蘇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化石能源占比高于全國,減碳壓力巨大。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今年6月,江蘇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14億千瓦,占總裝機量約50%,已超煤電裝機,煤炭消費占比歷史首次下降至50%以下。
發電端一度電的含“綠”量持續提升,需求端的新能源能否找到去處、物盡其用?走進南京國電南自“江寧開發區能碳虛擬電廠”項目現場,看不見的電力“搬運工人”正在實時調度分布式電源、儲能、電動汽車等零散資源,使其“化零為整”,實現有效“削峰填谷”。
南自自動化公司研發中心能碳專業負責人余帆說:“比如這個分布式光伏,它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在中午光伏大發的時候,生產的負荷不一定有那么大,不能實現一個完全的消納。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儲能將中午發的綠電剩余的部分儲存起來,到我們晚高峰期間通過儲能放電。”
隨著近年來江蘇分布式光伏、光儲能、冰蓄冷、中央空調等可調資源迅速增加,許多用戶在滿足自身正常需求后,往往會結余一部分電能。由于量小且分散,這部分寶貴資源過去就會被閑置。而虛擬電廠作為一套先進的電力智能調度系統,用戶設備接入系統后,系統就能通過信息化手段統一進行協調管理。一旦電網存在用電缺口,虛擬電廠就可以迅速響應、精準調配。在南京江寧開發區,目前已有21家企業接入這一平臺,整體新能源消納率提升至90%以上,全年單位用電成本預計降低近10%。
南自自動化公司研發中心專業總工紀陵說:“如果我們在江寧開發區聚合20萬千瓦的可調節能力,相當于減少建設一個同容量火電廠,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約5萬噸,整體的經濟投資成本降低大概10億元。”
一度電的進化也帶動江蘇綠色低碳產業不斷壯大。最新數據顯示,江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位居全國第一,光伏、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占全球的1/3和1/5,氫能、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