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我們是‘散兵游勇’,現在有了‘娘家’,孩子經心理專家疏導后,學習也變得積極了。”網約車司機趙師傅說的“娘家”,就是鹽城市響水縣總工會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愛心服務站。
炎炎夏日,熱浪襲人。響水縣總工會以黨建為引領,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工會職能深度融合,通過“愛心冰箱”送清涼、關愛新就業群體、幫扶失業女職工等系列舉措,用實干與溫情為勞動者撐起一片“涼爽晴空”。
目前,響水已建成愛心驛站26個,其中黃河路驛站、戶外勞動者服務中心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最美驛站”,陳家港鎮戶外勞動者服務中心被江蘇省總工會命名為“最美站點”,軍民路驛站被江蘇省總工會、省供電公司命名為光明使者愛心驛站,正致力打造全國最美服務站點。
“愛心冰箱”點亮清涼坐標
“這冰箱里的冰鎮礦泉水既涼爽又解渴,工會真正把我們的需求放在了心上!”8月6日中午,快遞員陳師傅頂著36℃的高溫送完貨物,來到黃海路愛心驛站的“愛心冰箱”前,取了一瓶免費礦泉水,一飲而盡后露出滿足的笑容。
作為“愛心冰箱清涼一夏”活動的核心載體,響水縣總工會聯合縣慈善總會、縣移動公司等多家單位黨組織,在縣城人流密集的路段和戶外勞動者集中區域設立“愛心冰箱”,由黨員志愿者輪班值守,每日補充礦泉水、綠豆湯、冰鎮西瓜等解暑物資。為了讓“愛心冰箱”持續運轉,縣總工會還發起“愛心接力”倡議,號召黨員干部、勞模先進帶頭捐贈物資,不少商戶和市民也主動加入,形成了“黨建引領、工會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模式。
市勞模劉芹捐贈480瓶礦泉水,市勞模魏棟梁捐贈192瓶礦泉水、8盒藿香正氣水,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季陽陽捐贈432瓶礦泉水……在愛心涌動下組建的“勞模送清涼小隊”,不僅每周到驛站幫忙整理物資,還為偏遠路段的環衛工人送去免費解暑品,年受益1.65萬人次左右。
多維服務筑牢“暖心港灣”
“不僅能喝到免費冷飲,還能免費體檢,工會把我們當家人!”外賣騎手小王在響水縣城軍民路驛站量完血壓后,又報名參加周末的交通安全培訓。
針對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工作強度大、權益保障難”的特點,響水縣總工會以黨建為紐帶,聯合交通、衛健、法援中心等部門黨組織創造性開展送溫暖、送清涼、送文化、送政策、送健康、送安全、送普惠進驛站等“7+N”關愛服務活動:每月定期開展交通安全宣教、“悅讀會”等活動;開設“法律微課堂”,由黨員律師每周線上講解勞動權益知識,解決法律糾紛問題;組織衛健人員開展義診、“兩癌”篩查等,已累計為新就業群體義診400多人次,為環衛女職工提供免費“兩癌”篩查200多人次。
升級后的智能化愛心驛站,更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了貼心的服務。“這么晚還能吃上熱乎乎的泡面,真的太暖心了!”8月12日,在縣城黃河路愛心驛站,剛結束夜間清掃工作的環衛工人李大爺感慨地說。
響水縣總工會對縣城3個自建站點和2個鎮區服務中心配備智能化管理系統,是全市首家運行智能化系統的愛心驛站,實施全天候開放,最大限度滿足戶外勞動者對驛站的使用需求。
精準施策織密“指尖經濟”
“靠著這門手藝,我現在每月額外增加收入2000多元。”在響水縣城黃河路驛站舉辦的手工編織培訓班上,“伴學媽媽”季愛萍正麻利地編織玩偶,手中的毛線在指尖翻飛,編出的不僅是手工藝品,更是生活的新希望。
為幫助在縣城中小學周邊“陪讀媽媽”“失業女工”等特殊女性群體靈活就業,響水縣總工會聯合縣創益手工藝術協會實施“巧手興業計劃”,開設免費技能培訓,并建立銷售渠道,讓“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失業女職工通過編織、家政等靈活就業方式實現增收。
剛與家政公司簽約的周女士激動地說:“作為一名失業多年的女職工,我曾因缺乏技能而屢屢碰壁,總工會了解情況后,為我量身定制了‘培訓+就業’幫扶方案,不僅免費提供家政技能培訓,還對接企業推薦崗位。”
從街頭的“愛心冰箱”到指尖的“靈活就業路”,從對新就業群體的全周期關愛到勞模先鋒的帶頭示范,響水縣總工會始終以黨建為引領,將“清涼”與“溫暖”送到勞動者心坎上。“我們將繼續深化黨建與工會工作融合,不斷完善服務設施,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用更細致的關懷、更精準的舉措,將驛站打造成集休息、補給、關愛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這座城市感受到溫暖與力量,讓‘工會溫度’成為響水最動人的底色。”響水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振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