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一定再來南京,多品味這個城市。”8月12日,捐贈618張歷史照片的法國小伙馬庫斯結束了與南京的一天相處,這是他與好友松松、士杰達成的一個約定。
80多年前,法國人羅杰·皮埃爾·勞倫斯保留了數百張照片,記錄下二戰期間日軍侵華的暴行。如今,他的外孫馬庫斯將塵封多年的618張照片,無償捐贈給中國。馬庫斯的義舉感動了無數網友,也讓真性情的南京人懷揣著一份感動與謝意,他們聞訊從南京的各個地方趕來,只為親口對馬庫斯說一聲謝謝。
馬庫斯一行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真相比生命重要”
跨越時空在南京遇見張純如
8月12日上午,馬庫斯一行一大早就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的冬天是金陵這座古城永遠的傷疤,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暴行,短短六周,屠殺30多萬無辜百姓。如今,在“萬人坑”的遺址上建起了這座紀念館,向世界講述南京的這段歷史。
南京,是馬庫斯來中國一直想抵達的城市。他曾經在采訪中透露自己捐贈照片的舉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張純如的影響。張純如用一個人的力量,告訴世界南京大屠殺真相。這次參觀,他也特別留意紀念館關于張純如事跡的介紹。馬庫斯欽佩當年張純如一個人采訪了很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還寫書向世界講述這段歷史。
他說:“如果她還活著,我會非常感謝她所做的一切。”士杰現場再次重復了張純如說的那句話:真相比生命更重要。而松松則表示,張純如是我們的偶像,感謝她所做的一切。
參觀過程中,他們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后人夏媛見面。夏媛緩緩訴說著那段慘痛至極的家族過往:“1937年12月13日,外婆一家七口慘遭殺害,僅她和4歲的妹妹存活,她們躲在有尸體的房間靠炒米等熬過十多天。外婆還被刺刀刺中三刀,傷口潰爛不堪。”馬庫斯神情凝重,說道:“太可怕了。”
夏媛向馬庫斯講述家族歷史
在參觀結束的尾廳,留言簿上留下了每個參觀者想說的話。有人祈愿和平,有人銘記歷史。馬庫斯在留言簿上用中文寫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不會忘記!”從發現相冊到捐贈相冊的這600多天里,是他和外祖父勞倫斯的連接,也是他和中國的連接。這句中文,包含了他無數的情感。
同樣是一本相冊,同樣是一份歷史鐵證,在采訪中,馬庫斯也不斷被問及對《南京照相館》這部電影的感受,參觀時他們也留意到紀念館中展出的羅瑾當年守護的那本相冊,馬庫斯說參觀時再一次感受到觀看《南京照相館》時那種不適感,希望真相永遠不被遺忘。
松松說:“作為中國人,深感國家必須強大。剛進館看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消逝,真的想抓住他們的生命,之后看到侵華日軍罪行,再到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心情起伏。我們也深刻理解張純如女士的艱難,慶幸可以三人一起弘揚和平和正義。”
馬庫斯、松松、士杰與張純如銅像合影
在張純如銅像旁,馬庫斯和好友俯身伸出雙手,輕輕覆在銅像的手臂上。
馬庫斯、松松、士杰與拉貝雕像合影
雙向奔赴
多位南京市民專程趕來向馬庫斯道謝
在南京的第二站,他們選擇來到拉貝故居。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友人約翰·拉貝為25萬多名中國民眾提供了庇護所,他撰寫的《拉貝日記》向國際社會揭露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成為記錄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翔實的史料之一。
參觀拉貝故居
馬庫斯、松松、士杰參觀拉貝故居時,多位南京市民專程趕來表達感謝,“我是南京人,謝謝你們為中國做的這件事。”南京市民張瑋女士向馬庫斯講述了她外公外婆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張女士說:“當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和我們說這些故事,(當時)他們躲在山上,親眼看到過日本鬼子來屠城的,他們是很不容易才活下來的。”張女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年外公一家住在長樂路附近,家里人心里一直記著這件事。她也一直在關注馬庫斯一行的行程,想要當面表達感謝。“我一直在關注,一定要跟你們表示一下感謝。我覺得你們都是很不容易的,能為了這件事到南京來。”
當天下午,在登上明城墻時,同樣遇到了特意趕來的南京市民,王先生在南京做生意,他主動上前表達了感謝,并一起拍了合照。他說:“他能把外祖父保留下的日軍侵華歷史照片捐贈給中國,他很正義,我從江寧過來,想親自和他說一聲謝謝。”
約定再來
向世界講述南京大屠殺
短短一天,馬庫斯一行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拉貝故居、南京城墻博物館等地,密集的行程中也讓他們更了解南京。
士杰說:“我回國的時候,我不會只說南京大屠殺,我現在會說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這個城市很活潑,然后他們會愛上南京,我就會跟他們說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因為重要的是南京。”
馬庫斯一行在中華門前合影
張純如說過“真相比生命重要”,現在這句話也成了馬庫斯和好友的目標,馬庫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要把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講給更多人聽。他分享了自己的計劃,一方面在和人民出版社商量出版關于家族故事的書籍,還想制作一部相關的紀錄片,同時計劃去日本、美國更多國家講述這段歷史。
松松是他們在中國的朋友,關于這段歷史,他肩上有著多一份的責任。他說:“南京人充滿包容,他們熱愛和平,他們很善良,心中沒有仇恨的種子,他們走向的是未來。期待我們下一次能多在南京走走,慢慢地停留下來,多品味一下這座3000年的古城。”
現代快報/現代+ 記者 徐夢云/文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