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正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在“東數西算”布局中,無錫憑借其獨特的算力密度優勢,正從傳統工業基地轉型為長三角的“智能算力樞紐”,構建起一個覆蓋芯片、算法、應用的完整算力生態。在制造業之外,無錫追求的“算力密度”正悄然改寫AI基礎設施的版圖。
“一柜抵一機房”的高密算力,正從實驗室賦能更多產業落地。走進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機房,一組組黑色機柜正以顛覆性的方式重新定義算力效率。這里部署的高密液冷智算集群,單柜即可承載128顆AI加速卡,80P的算力輸出相當于傳統機房數十臺服務器的總和。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采用的浸沒式液冷技術不僅讓PUE值降至1.1的全球領先水平,更將空間利用率提升100%——這種“把超級計算機裝進立柜”的極致壓縮,正是無錫算力經濟的典型縮影。
今年7月,華為無錫創新中心的落地,為無錫構建全棧算力生態注入了強勁動能。該中心聚焦AI、云計算和工業互聯網領域,已聯合本地企業開發了多個行業解決方案。如在工業質檢領域,華為昇騰AI與無錫企業合作打造的視覺檢測系統,將傳統產線的漏檢率降低90%,同時算力成本下降40%。此外,華為的鯤鵬+昇騰生態還助力無錫多家芯片設計企業優化EDA工具鏈,加速國產芯片流片進程。
“算力橋梁”的實戰特色日益清晰——無錫的算力優勢正快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力。以半導體為例,本地AI芯片企業沐曦集成電路依托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持,將其GPGPU芯片設計周期縮短30%。而在智能車聯網領域,車聯天下等企業利用分布式算力網絡,實現了毫秒級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助推無錫成為全國首個車聯網先導區。在生物醫藥領域,其千萬原子級的模擬能力將新藥研發周期攔腰斬斷;工業互聯網場景下,毫秒級的數據響應讓智能工廠的產線調整從“小時級”進入“秒級”時代;更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算力租賃模式,中小企業的AI開發門檻被大幅降低,一家本地醫療影像初創企業透露,其模型訓練成本因此下降了一半。
在“雙碳”目標下,無錫的液冷技術、余熱回收等創新方案正成為行業標桿。除元碁外,中科曙光等企業也在無錫部署了新一代綠色數據中心,使全市規模化數據中心平均PUE降至1.3以下,低于長三角平均水平。這種“高密度+低能耗”的模式,讓無錫在“東數西算”戰略中占據了關鍵節點地位。無錫正以“小而密”的算力特色,走出一條差異化的數字經濟發展路徑。算力集群的背后,是無錫對“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雙軌戰略的堅持。
作為全國首個物聯網集群所在地,如今,該集群已無縫適配從7B到671B參數規模的AI模型,這種“彈性算力”特質,恰與無錫“制造業立市、數字化強市”的產業升級路徑形成共振。無錫市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我們不僅要算得快,更要讓算力像水電一樣滲透到每個車間和實驗室。”(陶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