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近日,由南京市全民閱讀促進會、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南京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朗誦會,以藝術的形式再現民族記憶,陳光亞、徐開利、楊長進等嘉賓與來自社會各界的百余位市民共同見證這一莊嚴時刻。
整場演出以“烽火山河—浴血中華—英雄禮贊—民族豐碑”四大篇章構建史詩脈絡,22個精心編排的朗誦節目接連呈現。
開篇《我是盧溝橋》的驚雷乍響,仿佛1937年的槍聲穿越時空而來。當朗誦者以顫抖的聲音誦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時,現場觀眾無不屏息凝神,那段泣血的記憶在每個人心中激蕩。《活埋》《紅鐵》等作品則以錚錚鐵骨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為整場演出鋪展出一幅血色山河的壯烈畫卷。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一位朗誦者說,“我們希望通過朗誦這種藝術形式,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銘記歷史、珍視和平。”
當歷史的時針轉向抗爭時刻,第二篇章“浴血中華”以全新的藝術張力展現民族覺醒。《采蒲臺的葦》以蘆葦的柔韌喻示民眾的剛強,《吹號者》用激昂的語調喚醒戰斗意志。南京逐夢少年團的孩子們演繹的《我用殘損的手掌》,以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詮釋了抗戰時期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懷,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再現,更是對精神的傳承。”一位觀眾眼含熱淚說,“聽到孩子們朗誦抗戰詩歌,我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希望。”
第三篇章“英雄禮贊”將演出推向高潮。楊靖宇冰原喋血、趙一曼鐵骨柔情的英雄敘事,與《肖飛買藥》的智勇傳奇相映生輝。《永遠飄揚的紅頭巾》通過情景朗誦的形式,展現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傳承,詮釋著“為什么而戰”的生命答卷。
終章“民族豐碑”以《勝利的那一天》的歡慶破題,《民族的豐碑》《百年交響》等作品則將個體記憶升華為集體精神坐標。當全體演員齊聲朗誦《和平宣言》時,現場觀眾自發站立,共同完成這場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對話。
“這場朗誦會以專業水準完成了從歷史痛感到精神升華的藝術轉化。”南京市全民閱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徐開利在總結時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創新形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入人心。”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