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第九輪揚州對淮安的比賽,可謂真正的“運河德比”。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祖河——古邗溝開鑿的起點和末點,揚州和淮安可謂是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然而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揚州的建城史始于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可淮安卻始于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設立淮陰縣,為何這中間有263年之差?
古邗溝前世今生
在今天揚州城北,從螺螄灣橋向東直達黃金壩有條長1.45公里的景觀河道,這就是現存的古邗溝遺跡。開鑿古邗溝的吳王夫差,就被揚州人供奉在古邗溝旁的大王廟中,被尊為揚州城的締造者。
夫差是春秋末期吳國第25任君主,其父闔閭曾通過“柏舉之戰”大敗楚國,使吳國躋身春秋強國之列。但闔閭在公元前496年伐越時被越王勾踐擊敗,重傷而亡,夫差繼位后目標是“復仇+爭霸”,而開鑿邗溝是其實現這一目標實施的具體行動。
夫差先用3年時間整頓軍備,于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戰”中大敗越國。除掉心腹之患后,夫差將爭霸的目光投向江淮地區,因為要與齊楚爭霸中原,江淮地區是吳國大軍必須控制的區域。可當時,長江和淮河之間沼澤遍布,行軍困難,于是夫差決定開鑿邗溝,溝通長江與淮河,從而縮短吳軍及物資從姑蘇到淮河流域的運輸距離,同時擴大吳國在長江以北的戰略縱深,為戰爭留下戰略空間。
公元前486年,夫差在長江口開挖了邗溝的第一鍬,同時在江邊高地構筑邗城(今揚州蜀岡)作為江淮軍事基地。邗城既可駐扎軍隊守護運河入口,又可作為吳軍北上的后方政治和戰備基地。通過邗溝,吳國可將江南的糧食、士兵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前線,從而最大化發揮吳軍水戰的優勢。
邗溝利用了江淮之間已有的天然河道,如古邗江、射陽湖等,通過人工開挖河道連接,形成連貫水路,從邗城(今揚州)向北連接射陽湖等湖泊,最終在末口,即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區,匯入淮河。《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記載,公元前485年吳軍便通過邗溝北上伐齊,可見邗溝在1—2年內便已完工投入使用。
在隋唐大運河開鑿前,邗溝經歷過改造。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為縮短江淮之間水上交通的距離,避開射陽湖中的風浪,在原邗溝的西邊新開了一條河道,不再經過博芝湖,轉而由樊良湖北口穿過白馬湖,再向北入淮,稱為邗溝西道,原來的河線稱為邗溝東道。
淮安因邗溝末口而興
夫差筑邗城,揚州的建城史從此起步。當邗溝通到淮河邊的末口時,淮安地區當時又是什么狀況呢?
現代考古發現,春秋時期,在今天的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城池形態,被稱為甘羅城。其為土城,東南西北均有城墻,且墻外有護城河。但考古發掘和史料顯示,這個城池與邗城不同,可能僅僅是個軍事堡壘并沒有居住功能。而邗溝開鑿后,與淮河交匯的末口(今淮安市淮安區)因地處交通要津,才剛剛逐漸形成聚落,還沒有形成城市。
戰國時期,淮安地區長時間屬于楚國版圖。因地處淮河之南,文獻中開始出現“淮陰”作為地理名稱,但僅以此指淮河以南的一片區域,而非行政建制。此時的末口,因楚國與中原的往來而逐漸興盛,但仍以軍事、交通功能為主,仍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城。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滅亡。秦國實行郡縣制,始設淮陰縣,淮安地區由此正式納入中央政府行政建制,建城史也由此開端。東晉時期,末口南設置了山陽縣,淮安歷史上著名的古稱——“山陽”由此啟用。
隋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為滅陳做準備,在原邗溝的基礎上疏浚修掘“山陽瀆”,沿用古邗溝東道的線路。“山陽瀆”由今揚州茱萸灣向東到今江都宜陵,轉而向北經今江都樊川,經高郵、寶應到射陽湖,再沿用山陽舊水道最終從末口入淮河。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征發淮南民工十余萬改造邗溝,重開了東漢陳登所鑿的邗溝西道,自江都直北徑達淮安,不再東繞射陽湖,隋唐大運河長江至淮河段,至此成型。
隨后,淮安地區成為隋唐大運河與淮河交匯處,南船北馬的關鍵節點,作用和地位日益上升。隋末至唐初,這里設立楚州,下轄山陽、淮陰等縣,日益成為運河沿線的重要樞紐。
揚淮建城史劃分之差異
現代城市追溯建城史時,通常綜合“行政建制年代”與“城市雛形年代”兩方面因素劃分時間段。
若以“行政建制年代”為標準,揚州和淮安一樣,納入中央集權行政體系的時間,都是公元前223年,這年秦滅楚后置廣陵縣。但從“城市雛形年代”角度,揚州將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公元前486年)作為建城史起點,則更為合理。
據史料記載,邗城周長5250米,占地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在當時江南諸城中,規模僅次于周長四十七里的姑蘇闔閭城。由于此城既要居住居民、商賈,又要屯兵儲糧,故城池范圍比當時南方一般城池要大。這種“因交通樞紐而筑城、因城而聚民”的過程,正是城市形成的早期形態。且楚國滅越國后,在邗城基礎上筑了廣陵城,城市的發展脈絡從此一直延續。所以將邗城作為揚州建城的起點,有較為充分的依據。
而淮安地區早期的甘羅城(今淮陰區)雖然有城池形態,但其更可能是軍事堡壘或臨時據點,而非穩定的行政、居民聚居中心。根據現有考古結果和史料,現存甘羅城遺址范圍有限,功能以防御、倉儲為主,缺乏同期大規模民居、官署等城市核心要素,作為臨時設施,也未形成持續的城市發展脈絡,所以學術界未將之作為淮安建城的起點。
還有古邗溝的末點——末口(今淮安區),雖然因處交通要道,人口逐漸聚集形成聚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城垣的出現。有文獻記載,末口成為邗溝與淮河的交匯點,因“溝水高,淮水低”,舟船至末口無法入淮,夫差于是命士卒“筑堰于北辰”,即北辰堰。這一水利工程使得末口逐漸發展起來,但也只是為古淮安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秦設淮陰縣,標志著作為正式行政單元,淮陰具備了明確的管轄范圍和治理功能。秦代縣治通常伴隨固定的城郭、官署、居民區和市集,此時,淮安才形成了“城”與“市”結合的成熟城市結構。秦置淮陰縣后,淮安地區的行政中心地位雖歷經變遷,但城市發展脈絡從此延續,因此被視作淮安建城史的開端。
對于建城史的劃分,其實也只是理解和界定歷史的一種方法和工具。很多人認為,淮安地區因邗溝開鑿而興,理應和揚州一樣,應將末口的開鑿時間作為淮安建城史的起點。這種看法表達了人們對歷史先賢偉大決策的認可,是基于家鄉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一種情感表達,無疑,也值得理解與尊重。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