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柳葉刀,一段新生路;一堂潤心課,一盞引路燈——托舉民生向上,醫療與教育是保障,也是動能。江蘇第五批援青團隊入青以來,統籌支援協作兩支隊伍,持續加大醫療教育等領域“組團式”幫扶力度,以江蘇經驗帶動教育、醫療整體提檔升級,為青海各族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近日,記者走進青海,一睹“醫教援青”帶來的民生新圖景。
讓“江蘇經驗”扎根三江源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心臟科病房里,78歲的尤拉坐在病床上休息。幾天前,尤拉的心臟血管堵了100%,命懸一線。高原干燥缺氧,心臟疾病起病普遍比平原要急。過去尤拉得轉去西寧就醫,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充滿變數,但此次海南州人民醫院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
“基層急救是州醫院的立院之本,是生命線。”江蘇援青醫療隊隊長、海南州人民醫院院長楊建綱說,如今這家醫院的“五大中心”全部通過國家和省級評審認證。以胸痛中心為例,從2024年初到現在,已開展110余例心臟介入手術,其中一半以上是急診,患者隨到隨治,3年轉診率下降20%左右。24小時響應、輻射州府五縣的醫院胸痛救治群、多學科協作建立起來,急診綠色通道更加順暢……江蘇針對胸痛救治“爭分奪秒”的做法與經驗,在三江之源落地生根。
這樣的突破,在教育援青領域也不少見。江蘇歷來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關鍵指標居全國前列。援青校長霍雄飛,來自全國第一所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入青后,他面臨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升本”的艱巨任務。這不是簡單的“再來一次”,而是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到師資隊伍等全方位的挑戰。
172項瓶頸問題,一一梳理、挨個突破;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一起“組團”幫扶傾盡全力。2024年5月31日,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設置,這是青藏高原第一所職業本科大學,也是青海自1959年以來首次設置的本科大學。今年7月,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本科招生“開門紅”,首批省外招生的60個名額全部投向江蘇,真正實現雙贏。
讓“他們”成為“我們”
海南州高級中學道路兩旁,白楊挺拔蒼翠。“白楊工程”正是海南州高級中學為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育發展而實施的一項重要人才培養計劃。
海南州高級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徐紅芬和語文教師郝干偉是一對援青伉儷。在徐紅芬眼中,每一位援青老師,都是一顆“種子”,帶來鮮活的課堂,也帶來嶄新的理念。3年來,海南州高級中學援青教師共幫帶48名徒弟,聽課累計1000多節,開設各類示范課96節、新高考改革相關講座52場。在“雙向組團”活動中,有52名教師赴江蘇跟崗學習。在援青老師幫帶下,海南州高中的課堂煥然一新,2023—2024年,有132節課被評為州級優質課,獲獎數量遠遠超過前三年的28節。教師隊伍整體發展迅猛,如同行道兩旁的白楊聳入云霄。
培訓當地醫生1.2萬人次,受援地衛生人員總量達到5160人,將200余名業務骨干培養成科室“接班人”——這是江蘇援青醫療隊3年來交出的“帶教成績單”。
“每一次門診,都是一次課堂。”兒科醫生劉利是南京市棲霞區前來青海支援的5名醫師之一,同時在湟中區第一人民醫院和田家寨社區醫院開門診。“每一次門診都有當地醫生跟診,遇到他們不熟悉的疾病,我會現場講解,特別典型的疑難病例,還會進行全院性討論。像重癥肺炎等疾病,我們會形成一套指南一樣的診療方案,就算我們離開,他們也有一套標準繼續給患者看診。”
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內二科醫生周鈺昇曾在常州進修半年,帶教老師是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周長樂。后來,周長樂老師也來援青,師徒倆再續前緣。“周老師來后開展的第一臺手術是冠脈痙攣引發的心絞痛,當時我作為助手配合還不算默契,但現在已經得心應手了。”周長樂帶教的3個徒弟,如今開展常規心臟手術已完全沒有問題。
讓目光越過心中的“那片山”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級中學,“大學墻”的中國地圖上,雙一流建設大學被一一標注出來。“過去這里的學生更多關注省內的青海大學,現在我們用這面墻直觀地告訴學生,你們完全可以走出去。”徐紅芬說。
扶智也扶志,江蘇“醫教援青”,要撼動人們心中的那片山。
有的“種子”,很早就種下了。湟源縣丹噶爾古鎮中心,與孔廟比鄰的城關第一小學和南京夫子廟小學、六合區雙語小學建起“同伴圈”。兩地老師線上線下多形式交流研討,對促進湟源一小乃至湟源縣的教師教學水平起到積極作用。這個“同伴圈”,也延伸到孩子們中間。在南京雨花臺了解歷史,在江蘇科技館探秘科技,高原孩子們在金牛湖野生動物園門前高高蹦起的身影,被定格在照片中,他們也將皮繡等來自西北高原的“非遺之花”帶進南京的小學課堂。
“研學經歷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也激勵起他們學習的動力。有位學生江蘇行后學習狀態改變特別大,打定主意要考南京大學,如今升入初中穩居年級前三。”城關第一小學校長薛忠告訴記者。
有些改變,動的是傳統觀念的“筋骨”。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是海南藏族自治州目前唯一的綜合性公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援青干部、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陳輝介紹,3年前,他們大刀闊斧,將專業從21個調整為13個,新增光伏、電氣等與當地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以學校特色專業藏醫藏藥為例,“這個專業有歷史有情懷,為整個藏區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但客觀上存在就業飽和的情況,江蘇等內地省份醫院用人,本科又是個門檻。于是我們對專業進行轉型,以藏醫藏藥為內核,以康復康養為外展,先打通升學渠道,讓孩子有意愿也有能力走出去就業。”陳輝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彥 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