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有哪些表現
當身體出現以下癥狀時,需要警惕心衰。
(1)呼吸困難:心衰時靜脈血液無法充分回流到心臟,殘留的血液淤積在靜脈里,出現肺淤血,使肺內氣體交換能力下降,從而出現了組織器官的缺血缺氧,表現為呼吸困難。
(2)乏力、運動能力下降:心衰時全身器官組織中能量物質與血氧含量下降,肌肉無法得到所需的能量,導致供需不平衡,即便是日?;顒?,如爬樓梯、步行購物或淋浴,都可能讓心衰患者感到疲憊不堪。
(3)水腫:發生心力衰竭時,由于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積于靜脈血管內,從而出現水腫。水腫多發生于足部、下肢,臥床時發生在腰、背等部位,按壓可出現凹陷,嚴重的患者可出現臉部及全身水腫。下肢水腫多于傍晚出現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減輕或消失。
(4)咳嗽和咳痰: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由于肺淤血會出現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嚴重者可表現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痰。
(5)其他:心力衰竭患者還可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肝區痛、失眠、心慌等非特異癥狀。嚴重者還可出現嗜睡、眩暈、眼前發黑、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
有癥狀時該怎么辦
當老年人出現氣短、浮腫、乏力等表現時,須注意是否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加重,需要盡快去醫院看醫生,通過做心電圖、胸片、利鈉肽水平檢測和超聲心動圖(首選)等檢查,判斷是否發生心力衰竭。
同時,需要進行老年相關綜合征的評估,積極預防心力衰竭的誘發因素、避免加重病因與合并疾病發作,最后制訂長期合理的治療方案并定期隨診。
如何預防心力衰竭
(1)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生活、適當運動、健康飲食、禁煙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都是重要的基礎保健。
(2)糾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對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需要盡早發現、盡早治療、盡早達標。定期門診隨診,由醫生根據患者近期狀況進行個體化治療調整,一般至少每個月一次。這些因素控制得好,可以延緩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積極治療心臟基礎疾病、預防心衰發生:已經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心衰的基礎疾病,需要積極治療。同時,應加強自我管理,清淡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蛋白質類,控制食鹽的攝入量。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戒煙、戒酒;保持心態平衡和良好的情緒,同時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誤區解讀
只要平時注意預防感冒,就不會發生心衰 (×)
一般認為,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受到增加心臟負荷的因素影響可能誘發心衰。常見的誘因包括:上呼吸道等感染后(最常見)、急性心絞痛發作、快速/緩慢心律失常、血壓波動、鈉鹽攝入過多、輸液輸血過快和/或過多、情緒激動,以及一些影響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和引起水鈉潴留的藥物等均可誘發心衰。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預防感冒只是預防心衰的一個重要方面,還應注意其他多方面的預防。
文字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促進健康 怡享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