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節又在人們的期盼中倏忽而至。
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期盼著“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的冬去春來,也寄托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美好愿景。
在互聯網上,過年的喜悅也處處洋溢。“云上趕集”“年俗直播”“網絡拜年”,科技與傳統的結合,催生了新年俗、新年貨和新的祝福方式。在新舊年俗的交互之中,年味并沒有變淡,而是返本開新,變得越來越豐富和文明了,更是人們獲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的縮影。
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我們復蘇文化記憶、確認精神歸屬的重要時刻,在媒體傳播與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更是為傳統節日找到了新的最佳打開方式。“網絡中國節”系列主題活動,不僅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更是增加了網民的互動性;江蘇連續多年舉辦“網絡賀新春”系列活動,已經成為廣大網民不可或缺的新年俗、新風尚……借助傳統節日這個載體,通過互聯網這個渠道,民俗活動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讓傳統文化涌起新時代的浪花,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在互聯網平臺上,剪紙、宮燈、年畫、皮影等民風民俗傳播到海外;創新的網絡春晚,實現內容破壁、打通代際溝通,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部最懂年輕人的“開新”圖鑒。網絡的發展,讓傳統節日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精神、中國氣度、中國自信。吸納新時代的韻味,延續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互聯網散發出與時俱進的“年味”。
用心用情為傳統文化找到適應時代的“語態”,傳統年味在互聯網上越來越“潮”。通過網絡傳播,世界越來越了解中國,中華文化更多地被人們接受、欣賞、認同,我們就更加能堅定文化自信。在時代大潮中豐富和創新節日文化的新形態,恰恰是春節生生不息不竭的動力。在春節時光里,線上線下聯通,無數人一起重溫情感認同、夯實文化歸屬,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信息時代的科技賦能,多元、自由和開放的新年俗,讓傳統年味更具現代氣息,讓紅火的中國年更有魅力,我們的春節也過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