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睢寧縣桃園鎮彭井村,天剛破曉,晨露壓彎了纖細的桑枝,肥嫩的新葉鑲著黃邊。桑園里,一群六旬農婦正忙碌采摘桑葉賣給食品公司作桑葉菜原料。當桃園鎮人大代表、彭井村黨總支書記董廣東的身影出現在桑園時,人群中響起善意的笑聲:“董書記,咋不在蠶舍守著你那些‘寶貝疙瘩’了?”董廣東朗聲回應:“工廠化養蠶,智能監控當家,咱可不是老法子,一步也離不開人嘍!”
正在采摘鮮嫩桑葉的農婦們 顧士剛 攝
這笑聲背后,承載著傳統蠶桑產業沉重的突圍。桃園鎮養蠶歷史綿長,高峰時桑園達4萬畝。彭井村2600多畝桑園曾支撐起年超千萬元的養蠶收入。然而現代農業的腳步卻踏碎了這份寧靜——無人機植保作業中飄散的農藥污染桑葉,蠶農心血付諸東流,全鎮桑園減少到5000畝,彭井村桑園銳減至500余畝,村民收入驟降三分之二受到較大影響。
“董代表啊,無人機一飛,我的桑葉就毀了,蠶死的死,不吐絲的不吐絲,收入沒了,賠也難討……”一年前,董廣東圍繞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調研走訪民生時,這樣焦灼的求助聲反復敲擊著他的心。養蠶大戶朱傳達布滿老繭的手緊握著董廣東:“我60多歲了,除了養蠶,還能干啥?”這雙粗糙的手傳遞的不只是生計之困,更是對蠶桑產業延續的深切期盼。
破繭:頭雁尋路 科技點化老桑枝
困局如何破解?一次走訪徐州韶華絲綢科技有限公司讓董廣東捕捉到一線光亮。公司負責人夏偉正提及浙江已有企業成功以人工飼料替代桑葉實現規模化養蠶。這一信息如星火點燃了董廣東的思路。他迅速查閱資料,結合本村困境,于2024年鄭重向鎮人大提交《關于推廣全飼料智能化養蠶的建議》。
此時,省委駐睢寧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修偉杰、戴佳秋、濮中翌來到桃園鎮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命脈,桃園鎮蠶桑業的痛點——農藥污染與勞力老齡化,正是亟待突破的關隘。戴佳秋深入調研后,與董廣東的建議產生強烈共鳴。一份融合科技賦能與產業升級的幫促項目方案,經工作隊集體研究打磨逐漸成形。
睢寧縣委副書記、工作隊隊長吳樂明確指示:“工作隊要在產業培育、科技惠農、農民增收上精準發力。”憑借在后方單位江蘇省科技廳的強力支撐大力支持下,工作隊成功牽線技術成熟企業,組織養蠶大戶實地考察、現場培訓;同時對接原料供應商,降低推動飼料等采購成本價每噸下降約3000元。面對部分蠶農對現代科技的猶疑,桃園鎮黨委與工作隊達成共識:先做示范,用實效說話。
在鎮人大主席團推動下,一個投資約110萬元(其中省工作隊扶持80萬元)的智能化養蠶項目在彭井村落地。董廣東勇擔“領飛者”重任,帶領團隊改造720平方米標準蠶舍,成立徐州利力成蠶桑技術服務公司,復制推廣先進模式。
化蝶:智能吐絲 共享新繭利
步入彭井村智能化蠶房,中控大屏數據躍然眼前:溫度25.5℃、濕度80%,通風系統精準運行。飼料經過“炒菜機”蒸煮、壓制成條,再根據齡期精準投喂。董廣東注視著這一切,坦言起步時如履薄冰:“雖有經驗可循,但每一步都像‘春蠶爬行’,群眾的眼睛都在盯著我們,必須走穩走對。”
董廣東給養蠶大戶講解工廠化養蠶智能控制系統 顧士剛 攝
辛勤耕耘換來破繭成蝶。在整齊排列的蠶扁間,工人們采摘著飽滿潔白的蠶繭。董廣東自豪地細數成果:“今年6月首批飼料蠶單張產量97斤,傳統一張蠶收繭80斤;繭質躍升5A級以上,出絲長達1200多米,鮮繭價每斤高出5元!”工廠化養蠶將周期縮短至25天,實現全年6季以上連續生產。今年6月首批飼料蠶單張產量97斤,關鍵指標全面優于傳統模式,單張增收400元,小規模飼料養蠶獲得成功。
工人在給蠶喂食中 顧士剛 攝
更可貴的是智慧的延伸。在桃園鎮黨委政府支持下,項目探索出“小蠶共育+適齡轉桑”模式:工廠負責風險高的1至3齡幼蠶飼料喂養,4齡轉交農戶桑葉育成。養蠶40余年的卓之彩對此贊不絕口:“幼蠶最難養,現在從工廠接回3齡蠶,省心省力!今年我家今年肯定能多賺1萬多元錢。”村里產業鏈日趨完善,他家20畝桑園出售桑枝桑葉又增收5000元。
展翅:綠桑金繭 織就共富路
桃園鎮充分發揮人大代表頭雁效應,以‘合作社+農戶’模式,圍繞“桑”“蠶”構建完整產業生態鏈,堅定走數實融合、智能綠色的新路。如今,鎮屬興桃公司已打造“十里桑園”“桃自然”品牌,桑園雞蛋、蠶絲被、桑葉茶、蠶沙枕頭等衍生產品蓬勃興起。年產繭超百萬公斤,蠶桑相關產值突破1億元。
采摘嫩葉做茶 顧士剛 攝
從飽受農藥困擾的凋敝桑園,到恒溫蠶房里吐納新絲的智能工廠;從老蠶農粗糙雙手中的生計焦慮,到全產業鏈上綻放的共同富裕笑容——彭井村以科技為梭、以“頭雁”為引,重織的不只是一條蠶桑路,更是傳統農業破繭突圍的現代啟示錄。當嫩綠的桑葉在晨光中舒展,蠶房里機械低吟,那條由智慧與汗水鋪就的“新絲路”,正向著更廣闊的鄉村未來,堅定延伸。
通訊員 顧士剛 常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