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實打實的產業支撐、單向“輸血”,到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協同“造血”,南北共建園區——常州鹽城工業園區譜寫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故事。
兩組數據見證常鹽工業園的高質量發展佳績:今年上半年,園區實現規上工業開票銷售14.64億元,同比增長17.3%;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4.11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同比增長8.5%。
常州鹽城工業園區是在原常州高新區大豐工業園基礎上升格組建的。2021年4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復同意,常州鹽城工業園區被賦予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智造之核”使命,同時承接了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的重任。
新機遇,起新勢。共建五年來,常鹽工業園以“一核”為支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撬動了“一域”發展。
江蘇谷登重型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十多年前就落戶常州高新區大豐工業園。
常鹽工業園升格后,谷登重型機械作為園區推動的首批實施“智改數轉”分析診斷企業之一,很快嘗到了甜頭。企業建立了多系統數據聯動平臺,打通數據壁壘,同時啟動建立了智能化倉儲,真正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智改數轉網聯”一子落,企業發展滿盤活。8月,北特科技的汽車輕量化零部件制造車間內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5條智能化產線高速運轉。隨著產能的增加,新增的第6條鋁鍛產線設備也將投入使用。在園區的全力保障下,北特科技投入2000萬元進行的這場“智改數轉網聯”變革,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今年上半年,園區企業纜德公司產值提升108%,大幅增長的背后,正是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有效開展。
……
園區企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的接力,折射出常鹽工業園推動智造的決心。今年5月,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2025年江蘇省先進級智能工廠名單,園區的谷登重型機械、駟博電氣兩家企業成功入選。目前,園區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家、省級五星級上云企業6家、省級智能車間1家、省級智能工廠2家,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居省級創新試點園區首位。
從實踐場景到技術供應,常州鹽城工業園區不斷突破質效邊際,鍛造工業制造韌性。利豐、杰工等企業通過技術攻關搶占市場,新增省創新產品1個、市創新產品2個。
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園區數字化建設同樣緊緊跟上。瞄準數字園區示范樣板打造的“智慧園區”系統,目前已開始試運營,通過“一網連全域、一屏觀全局”的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將園區宣傳、招商、服務、孵化、管理和運維等多種功能一網融合,大幅提升數字治理能力。
重大項目是活力的體現。五年來,園區提層次、強實力,除了承接長三角特別是常州優質產業項目轉移升級,還精準圍繞“4+X”產業體系招商,即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產業,培育海洋經濟、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快成長、上規模,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1—7月,常鹽工業園新簽約項目6個,總投資4.3億元。常鹽創智園和科派精密閥門項目開工建設;搖櫓船、昊兆、天宗、紫喜等項目竣工,為園區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南北共建,區域協調發展,科創載體齊頭并進不可或缺。園區本體,常鹽工業園加速建起科創園、科創中心。目前,科創園入駐企業9家;科創中心擁有3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業孵化中心、5家科技型企業。
放眼常州,自2022年常鹽工業園在常州國家高新區建立“常鹽科創飛地”以來,園區先后與常州多家科研單位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匯聚產業、技術、金融等專家,成為鹽城吸納人才、資本、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眼下,共建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離岸孵化器,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等一攬子新載體建設目標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種類型科創載體優勢互補,創新要素開放共享,常州鹽城工業園區不僅自身發展動能顯著增強,而且打開了南北兩城“研發+制造”“總部+基地”“創新+孵化”的全新創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