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助力6000多家科創企業駛上發展“高速路”
南京云恒:這個科創“陪跑者”不簡單
圖為云恒中試制造中心內,技術工程師正在討論工藝優化細節。
圖為小試工作臺的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焊接工作。
圖為云恒供應鏈集采交易中心。
圖為云恒中試制造中心SMT產線。
圖為云恒中試制造中心外景。
□ 通訊員 范冠華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寧
蹲點主題:攻堅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發展 蹲點點位:云恒中試電子技術服務基地
全自動SMT貼片(表面貼裝技術)生產線上,機械臂以±0.03毫米的精度將微型元件貼裝到PCB(印刷電路板)板上;測試區域內,溫度沖擊試驗箱按照設定的參數,正在對產品的性能進行嚴苛考驗……
在江寧區九龍湖產業園區,通過南京云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恒”)打造的中試電子技術服務基地,一項項科創成果正上演著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關鍵蝶變。
一項技術成果經過概念驗證,到最終的產品應用實現產業化,之間還有一段巨大的鴻溝,被稱為“死亡之谷”。“我們矢志成為打通‘死亡之谷’的科創‘陪跑者’,要為南京1.5萬家科技型企業和中小型研發主體架起科創成果到產業落地的‘黃金橋梁’。”8月12日,記者蹲點云恒,公司創始人蔡曉剛這樣描述心中的愿景。
在這里,科創成果“蝶變”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周!從設計優化到整機交付,云恒讓我們的控制技術驗證從構想變成了實物。”南京某高校研究所所長握著剛調試完成的樣機,難掩激動。
不久前,他帶著一項新的控制技術構想找到云恒,急需做出一臺樣機驗證技術可行性,且需要從電子制造、元器件配型到外殼成型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務。
“哪怕是1件的訂單,我們也接!”這是蔡曉剛對公司上下的嚴格要求。
接到需求后,云恒的NPI新品導入技術服務團隊第一時間介入。“在了解到這項控制技術的應用場景后,我們有針對性地給予了專業的設計、配型等優化建議,提供給客戶進行改良。”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
另一邊,供應鏈交易中心同步啟動緊急備料,根據樣機所需在4小時內配齊了包括特殊規格芯片在內的112種元器件。中試制造中心的SMT產線快速換型,打樣生產出一片電子控制面板,最后由結構工程師完成外殼材料選型、生產及整機組裝。
短短7天后,一臺凝聚著創新構想的樣機,如期擺在了研究所的實驗室里。
這樣的故事,在云恒每天都在上演。
南京一家專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的初創企業,曾因小批量中試屢屢碰壁。
“加入云恒的‘陪跑計劃’后,技術團隊從材料選型、工藝優化到可靠性測試全程跟進,不斷優化迭代升級產品,最終突破‘死亡之谷’走向市場。”蔡曉剛向記者透露,目前這家企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成為行業內的“明日之星”。
即便是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迭代,也離不開云恒的強力支撐。
記者蹲點采訪中了解到,南京一家智能裝備頭部企業,其生產的整個智能裝備中,控制系統所占的“成本”不到10%,卻是關鍵核心部件,每逢新品研發就會找到云恒。
在蔡曉剛的眼中,從高校實驗室的前沿探索到初創企業的產品落地,再到大型企業的技術升級,云恒就像一個“科創擺渡人”,讓每個階段的創新,都能在走向產業化之路上邁出穩穩的一步。
在這里,“共享平臺”填補30%到80%的“鴻溝”
擁有多條SMT智能產線的中試制造中心內,各條自動化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各種先進設備“各司其職”。
記者注意到,部分產線正在進行換線準備工作,只見專業人員更換好下一批次生產的新品加工程序,將對應參數一一調試到位,并將供應鏈交易中心下發的新品物料裝載到設備中,以保障后續制造工作的順利開展。技術工程師們正在一旁熱烈討論,為合作伙伴提供專業的優化建議,幫助其改善樣品。
在云恒中試電子技術服務基地,一批又一批的智能硬件產品歷經“小試技術驗證—中試—批量產品化”的過程,從這里走向市場。
“無論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驗證,還是市場上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到市場化運用,‘小試—中試’都是繞不過去的必經之路和壁壘,有著巨量的市場需求。”蔡曉剛說,數據顯示,我國未經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僅30%左右,而經過中試的成功率可達80%。
然而,傳統的大型電子制造廠家從運營成本角度考慮,通常只會接大批量、少品種的訂單,且不提供研發驗證、產品優化等方面的技術服務。
某機器人團隊有核心算法卻造不出穩定樣機,因為找不到能做小批量精密組裝的工廠;某高校實驗室的新能源控制技術領先,但因元器件采購渠道不穩定,驗證周期一拖再拖;某初創企業的智能硬件設計新穎,卻因不懂工藝優化,樣品合格率不足50%……
長期以來,大量的中小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在完成創新技術研發后,需要快速進行技術落地驗證時,面臨小試打樣難、中試無處實現、轉化周期長等困境。“這些創新力量不是缺技術,而是缺將技術變成產品的‘工程化能力’,最終導致大量的技術成果轉化困難,難以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蔡曉剛認為。
“讓科創企業輕裝上陣,專心創新”,這是蔡曉剛2018年創立云恒時的初心,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科創服務平臺,“這30%到80%的差距,就是云恒要填補的‘死亡之谷’。”
近年來,云恒深耕南京市場,為機器人、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工業控制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科技型企業,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等提供智能產品研發支持、小試—中試—產品化生產制造、供應鏈、組裝、測試、可靠性試驗、倉儲物流等一站式電子工程技術服務。
在這里,6000多家科創企業駛上發展“高速路”
走進云恒供應鏈交易中心,這座電子元器件存儲中心以其1萬平方米的規模,構建了一個恒溫恒濕的“精密王國”。偌大的倉庫里,貨架林立如精密矩陣,20多萬種現貨元器件按品類分區管理。
“王工,您要的100片封裝電阻已經備好,正在最后核驗。”倉儲主管拿著PAD走到備貨區,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物料清單與實物的比對結果。
這位來自一家智能電網初創企業的工程師,前一天下午在線上下單,次日一早就收到了取貨通知。“以前找小供應商采購,要么等貨半個月,要么擔心假貨;找大廠采購,量小沒人理。”王工感慨,云恒這里有20萬種現貨,下單后最快4小時就能出貨,還能提供元器件配型建議,對他們這種小批量研發太重要了。
據了解,云恒的一站式服務體系中,在技術、制造、供應鏈等各個環節均有專業的高級工程師和骨干團隊,其中,為了更好地支持創新技術落地驗證,還組建了專業的“NPI新品導入技術服務團隊”,幫助企業、高校、院所解決“實際應用落地”的關鍵問題。
“他們從產品實際應用場景、可靠性、市場化投產等專業角度,為客戶提供電子設計的改善建議,并根據產品使用環境、成本等方面提供專業工藝改良建議。”蔡曉剛自信地說。
短短幾年時間,云恒茁壯成長。目前,在九龍湖畔建立的中試電子技術服務基地內,已擁有1個中試制造中心、1個供應鏈交易中心、4個線上平臺,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6000家,幫助客戶降低研發、管理、采購等綜合運營成本至少20%,助力培育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南京正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是關鍵。
從工程師筆下的圖紙到走向市場的產品雛形,云恒成功將6周時間縮短為最快4天。“進入科創時代,打造一個共享開放的智能硬件中試平臺,不僅是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的‘孵化器’,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基礎設施。”蔡曉剛表示,未來云恒將努力將交貨周期縮短至48小時內,為南京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打造一條“高速公路”,讓研發更高效,讓生產有保障。
目前,云恒正深度融入南京深入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助力打造“創新研發—中試轉化—產業落地”的完整創新鏈條。
在蔡曉剛的腦海中,藍圖已然繪就——未來,云恒計劃在全國15個產業集聚城市布局,將在南京扮演的科創“陪跑者”模式復制推廣,架起一座座連接創新與產業的“黃金橋梁”。
本版圖片由通訊員 范冠華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戚珂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