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控制得不錯,血糖比上個月穩多了……”8月12日上午9時許,揚州市廣陵區湯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來人往,75歲的劉慶珠在診前服務區,量好血壓、測完血糖后,健康管理員趙倩倩邊記錄數據,邊告訴她如何調整降糖藥。
讓老人稱奇的是,這里的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常常會給患者開出運動、飲食處方。
大醫院的專家下來了,診治中心變多了,服務能力變強了。八年來,老人幾乎每個月都要來這里“串門”,每年都會發現新變化。她笑著說:“真方便!在家門口就能管好血壓和血糖,還有家庭醫生定期上門服務。”
這份便捷和貼心,對于市民劉女士來說同樣意義非凡。在康復疼痛中心,治療師張盼盼正在一寸寸地松解她右手的關節和肌肉。看著活動自如的右手,劉女士滿臉的笑容,讓人看不出她曾經遭受的痛苦。
八個月前,她因意外摔傷導致手腕、肘關節等多處粉碎性骨折,在蘇北人民醫院做完手術后,在家靜養時右手腫脹僵硬,連拿筷子吃飯都成了奢望。
“當時我就怕一輩子用不了右手了。”劉女士回憶道,來到這里做術后康復訓練后,情況變得越來越好。手法松解、紅外線治療、中藥熏洗、手部精細動作練習……這里為她制定了個性化康復方案。
起初,劉女士連礦泉水瓶都擰不開,張盼盼就手把手地教她握力訓練,用彈力球鍛煉指關節靈活性。三個月后,奇跡發生了——她不僅能自己用右手吃飯、穿衣,還能擇菜。“現在每周兩次康復治療,看著手一天天好起來,心里特別踏實。”劉女士舉起右手,眼里滿是感激。
“雙手伸直,握緊拳頭……”在中醫診療中心骨傷科診室,40歲的顧先生正在接受李玉麟主任的現場檢查。
幾年前,顧先生在上海做完頸椎手術后,腰背酸痛始終沒有緩解。雖然嘗試過多種方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經鄰居推薦,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這里。他說,沒想到就診者排起了長龍。
仔細問診后,李玉麟給他開出了中藥處方。顧先生感嘆,不需花多少錢,就能解決問題。
從慢性病隨訪到術后康復,從中醫藥服務到家庭醫生簽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揚州,這樣的幸福場景正通過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持續升級,在更多的地方悄然出現。
“近年來,通過綜合診治中心的打造,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該中心主任陳迎鳳介紹,目前,醫院已實現慢病管理、康復治療、中醫理療等服務全覆蓋,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得起、看得好病。
2024年,全市縣域內就診率穩定在90%以上,基層診療量占比達到64.82%,位居全省前列。
根據各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現狀、發展規劃和群眾需求,市衛健委聚焦提升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綜合診治能力目標,通過給予資源優先配置、人才優先匹配等“四優先”政策,筑牢基層醫療服務網點,以“小”服務觸角,守護“大”健康。
據了解,今年揚州遴選了45個綜合診治中心作為建設單位,重點加強康復疼痛、血液透析、婦女兒童、口腔五官、居民健康體檢、接診分診(急救急診)、精神衛生等中心建設,讓百姓家門口有“醫”靠。
記者 丁云 陸康潔/文 孟德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