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最怕啥?“被KPI支配的恐懼”或許能排進前三。東部沿海某村支書算過一筆賬:一年接待各類檢查考核超過200次,其中單純為排名打分的就有50多次,“大半時間都在準備材料應付排名,哪里還有工夫走村入戶?”
KPI泛濫,讓基層工作在某種程度上異化為脫離實際的“數字競賽”。某地綜治中心向鄉鎮下達使用“隨手調”App錄入矛盾糾紛信息任務,并進行“月通報”,導致一些地方矛盾不夠還得“硬湊”;有的地方將招商任務分解到每個干部頭上,“周考核、月調度、季排隊”讓干部壓力爆表,甚至干擾企業投資行為;有的單位為了在滿意度測評中拔得頭籌,組織工作人員輪流給群眾打電話“刷好評”;有的地方將連減負也要搞KPI,“減少會議數量”“壓縮文件篇幅”每月匯總排名,無形中又變成新的負擔。這種“KPI思維”,正成為基層減負路上的“絆腳石”。
從“考官”角度看,排名機制的確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對激發創先爭優的良性競爭也有所助益。但排名不是萬能的,更不能泛化為所有工作的評價手段。特別是基層工作直面千差萬別的民生需求,既有家長里短的瑣事,也有盤根錯節的難題,很多成效無法用數字量化。基層干部的呼聲值得重視:“我們不是反對排名,而是反感為排名而排名,反感形式主義的排名!”
基層KPI指標泛濫,本質還是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作祟。有的上級部門出于管理惰性與政績焦慮,把自身職責轉化為對基層的指標攤派,通過排名、通報等手段轉移壓力,以數字好看代替實際治理成效;有的部門忽視基層工作的復雜性與特殊性,“一刀切”將服務群眾的柔性工作強行套入剛性指標框架,并將考核結果與資源分配、干部評價直接掛鉤。當完成KPI成為首要任務,反過來又催生了“以形式主義應對形式主義”,基層不得不將精力投入編造臺賬、粉飾報表,而非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損害的是群眾切身利益。
破除形式主義的“KPI思維”,才能讓減負真正落到實處。相關部門需清醒認識到,排名是推動工作落實的指揮棒,而不是制造焦慮、“拿捏”基層的“殺手锏”。重中之重,是要聚焦核心目標,砍掉“繁文縟節”,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按照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要求,堅決取消通過滿意度測評變相設置考核事項,月度、季度頻繁排名通報等做法,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核心指標做精做實,讓干部從“指標之網”中解脫出來。
與繁瑣指標、動輒排名相比,基層更需要的是指導、保障與支持。上級部門應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幫助破解政策落地中的堵點難點,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打分劃線”。針對招商難題,有的地方組織專業團隊為基層干部培訓談判技巧;面對矛盾調解,有的部門安排律師、法官下沉指導,這些“同題共答”的做法,比“獎少罰多”的通報排名更有實效。
破除“KPI思維”并不是降低考核標準,而是讓干部從無謂的形式主義中解脫,將精力投入基層治理、服務群眾中。群眾的急難愁盼,不是靠排名解決的;治理的溫度與精度,也不是用臺賬堆出來的。只有破除“唯排名論”,讓考核回歸“為民服務”的本質,才能讓基層干部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在“最后一公里”的賽道上,跑出真正讓群眾滿意的成績。
(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