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古老的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河南流入安徽。千百年后,滄海桑田,昔日奔騰的河道早已湮沒在塵土中,而一座沉睡的運河重鎮(zhèn)卻在淮北濉溪悄然蘇醒。如今,位于此地的柳孜運河橋梁遺址博物館,正無聲地守護著這段被掩埋的輝煌。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陳超告訴記者:“柳孜運河遺址1998年被發(fā)現(xiàn),1999年,又被考古發(fā)掘。2012年,在柳孜運河遺址相對的北岸,考古專家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同等大小的石筑臺體。綜合推測,是當時的橋梁遺址。”
凝視著清晰如刻的地層剖面,仿佛能觸摸到運河奔涌的千年時光。層層疊疊的橋基石、沉船、瓷器殘片,訴說著隋唐時期運河的繁華盛景。當年,商船在此往來如織,貨物在此集散流轉(zhuǎn)。更令人驚嘆的是其獨特的“木岸狹河”技術(shù)——以千根巨木為骨、夯土石岸為肌,為運河塑造了堅實的“黃金水道”,更在地下封存了一部無言的漕運史詩。
“木岸狹河”技術(shù)不僅可以穩(wěn)固河堤,還可以縮窄河道、束水攻沙,提高水流流速,保證漕船的正常通航。正是這種堅固與智慧,讓柳孜運河遺址成為大運河“黃金水道”上不可或缺的“硬核”支點。它不僅承載了漕糧北運、商貨流通的繁重任務(wù),更見證了運河文明的璀璨交流。
“我們在柳孜運河遺址中,一共挖出了9艘沉船。其中,8艘是1999年挖出來的。現(xiàn)在有3艘在淮北市博物館展陳,還有幾艘沉在石筑臺體。”陳超向記者介紹道。
北宋時期,得益于通濟渠穿鎮(zhèn)而過,柳孜也逐漸繁榮起來。考古發(fā)掘的唐宋沉船、大量瓷器以及石構(gòu)建筑遺存,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運河漕運全景圖。這些無聲的實物,清晰印證了柳孜作為運河重鎮(zhèn),千帆競發(fā)、百貨駢集的盛況。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通濟渠安徽段也迎來新生。從柳孜“木岸狹河”的智慧,到泗縣28公里活態(tài)運河的水波,通濟渠安徽段如同一條流動的文脈。它沉淀的不僅是沉船、瓷器或木樁石獸,更是中國人馴服江河、聯(lián)通四海的文明基因。當柳孜的沉船在博物館里訴說著千年故事,當新汴河的貨輪掠過隨堤楊柳,大運河的傳奇還在繼續(xù)……
編導(dǎo):張楠 呂鑫
拍攝:王騰飛
剪輯:鹿燕林 周天琦
主持人:吳碧琦
包裝:楊曉瓏
檢校:曾力瑩
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大皖新聞客戶端聯(lián)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