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區林場3000畝林下鹽堿地成功實現苜蓿種植,標志著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開辟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新路徑。”日前,在第十三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上,智元百草(鹽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仇廣洲推介耐鹽牧草項目。數據顯示,自2024年3月至今,這片鹽堿地通過苜蓿種植,累計實現開票銷售1300余萬元。
雨后的大豐區林場綠意更濃。仇廣洲指著40厘米高的紫花苜蓿介紹:“這就是鹽堿地上長出的‘金牧草’。”這種被譽為“牛奶芯片”的牧草,是提升奶牛乳蛋白含量的關鍵飼料。“牧草粗蛋白含量越高,牛奶品質越優。”
“種植耐鹽苜蓿,可提供優質牧草。”仇廣洲解釋,這既有助于打破優質牧草長期依賴進口的瓶頸,而且苜蓿固氮降鹽的特性高度契合“雙碳”目標,能有效改良鹽堿地、培育“經濟綠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強調,“拓展食物來源渠道”“大力發展飼草產業,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智元百草在大豐的探索,不僅創新生態改良鹽堿地新模式,更是向鹽堿地要熱量、要蛋白,是對“大食物觀”的成功踐行。
項目為何落戶大豐?仇廣洲表示,鹽城是自己的家鄉,一個利用閑置鹽堿灘的設想,點燃他的創業激情。這一設想迅速得到大豐區委組織部重視,牽線搭橋助其獲得“黃海明珠領軍人才”政策支持。2024年3月,公司落戶大豐區豐華街道,3000畝林下鹽堿地披上苜蓿“綠裝”。
依托專家團隊指導,新一代耐鹽苜蓿成功扎根。經省農科院檢測,該苜蓿粗蛋白含量高達20%,達到優級。根系深扎,如同“生物犁”疏松土壤、中和鹽堿。團隊還創新生物發酵青貯工藝,將含水量從50%提升至70%,解決了南方牧草后加工的難題。
“預計連續種植三年后,該地塊鹽堿化程度將顯著降低,逐步具備耕作條件。”大豐區林場副場長秦盛華介紹,“傳統物理改良鹽堿地依賴降水沖刷,過程漫長。苜蓿種植可將改良進程縮短至幾年。特別是林木與耐鹽牧草立體配置形成的林草融合模式,既鞏固深層土壤脫鹽效果,又顯著提升生態穩定性與經濟效益。”
目前,3000畝苜蓿田已成為江蘇家惠牧業等企業的穩定優質飼料基地。仇廣洲信心滿懷:“今年將種植規模擴大至1萬畝。”這一成功實踐,不僅將為本土奶源提供關鍵支撐,更是在黃海之濱鹽堿地上,走出生態改良與產業興農協同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