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浙江安吉,“石頭經濟”被綠色經濟取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88.96億元增長到675.57億元;寧夏賀蘭山東麓,昔日砂石荒灘,歷經修復,變身我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連片產區;福建三明,鐵皮石斛、金線蓮、多花黃精、紅菇進入成熟期,每年能帶來產值超1億元……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留住綠水青山,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綠色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站在新的歷史時間節點上,感知生態“蝶變”,汲取智慧和力量,讓綠水青山不斷變成金山銀山,必將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浙江安吉開山采礦,群山間遍布著70多處礦區和水泥廠,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深刻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關系。理念一變天地寬。如今,20年過去,高污染高排放的化工廠不見了,變身零碳鄉村圖書館和展覽館,全年吸引游客超120萬人次,成為“安且吉兮”的宜居宜業宜游之地。一個村莊的變化,折射一個國家的變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從安吉走向全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指南。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今天的中國,人們治理污染,修復生態傷痕,用一條條生態紅線守護自然,把綠色轉型深入到生產和生活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正在不斷書寫新的篇章。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無論是在12個地區開展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還是300多條生態旅游路線帶來超萬億的市場活力……放眼廣袤神州大地,蔥郁的森林、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變成一個個流動的生態產品,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進的道路上,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必將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從經濟社會前行的腳步中、從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感知新時代中國的綠色動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深刻道理更加深入人心。面向未來,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我們就一定能創造更多“點綠成金”的新奇跡,匯聚起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