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首款純電SUV新車在理想常州基地發布;產品覆蓋全球80%整機客戶的常州優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維斯塔斯風力技術集團德國基地發出一個集裝箱的新品。將于今年建成的華能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發電二期項目,充電一次可儲存280萬千瓦時電量,能滿足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常州新能源產業的加速發展,正以拔節生長之勢,在“智造名城”的底色上,勾勒“萬億級”產業地標的先期輪廓。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車規上工業企業開票銷售超4700億元、增長9.4%;整車產量39.1萬輛、增長42.3%。在新能源產業的支撐帶動下,常州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06億元、增長1.8%,其中稅收增長3.3%、蘇南第一,稅收占比84.8%、全省第一,工業用電量增長4.2%、蘇南第一。
“鏈”上共舞,產業生態釋放“聚變能”
產業鏈深度協同,是常州新能源產業“支撐力”的核心密碼。
維斯塔斯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商,占全球風電渦輪市場份額的19.8%,對零部件產品的精密度要求異常嚴格,常州優谷科技憑借微米級的產品精度,迅速進入維斯塔斯供貨商名單,如今已成為維斯塔斯精密焊接機全球最大零部件供貨商。
已成為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等全球風電整機企業核心供應商的優谷科技,還為本土企業帶來了“實惠”。“除了核心產品,其余200多個品種的配件也會讓我們供貨。”優谷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顧永久介紹,他們就地“零差價”采買后,向整機企業供貨,該項業務占優谷科技全年銷售的15%以上。
“鏈”上共舞,已是常態。以理想汽車為圓心,“4小時產業圈”內集聚了500余家零部件企業。常誠車業緊鄰理想基地,其智能車燈從設計到量產與主機廠同步迭代;福然德新投建的汽車輕量化項目主動選址“做鄰居”,10分鐘響應機制大幅壓縮成本。
目前,常州聚集了900余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動力電池配套企業超90家,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在整車廠20公里半徑內,座椅、車燈、輪胎、內飾件等配套產品也可以做到隨叫隨到,1小時內就可以運抵倉庫等待安裝。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舞”,常州新能源產業的集群效應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
“鏈”式反應,技術攻堅鍛造“硬實力”
7月18日,常州奔牛鎮,九號公司第800萬臺智能電動兩輪車正式發車。從700萬臺到800萬臺,九號邁上這一新臺階僅用時2個月。
數據背后是更深刻的產業邏輯重構。從電池到ECU,從輪轂電機到彩屏儀表,九號的創新從未停留在產品表面,而是深入供應鏈腹地;與新能安合作率先普及鋰電零下10攝氏度充電,聯合物聯網頭部企業將ECU體積壓縮至掌心大小,與輪轂電機企業聯手優化磁鋼配置……每一個技術突破,都是對用戶痛點的精準狙擊,更是對行業標準的悄然改寫。
2024年,九號研發投入達8.26億元,同比增長34.13%,研發人員占比超32%。這種“深度共創”模式,也讓九號可以不再被動采購供應商標品,而是主導從需求定義到測試驗證的全流程,將自身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轉化為供應商的技術迭代方向。
同樣的創新也在金壇茅山腳下發生。華能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發電二期項目加速建設,曾經的閑置鹽穴,正被建設為“地下充電寶”,這個全球最大的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實現核心設備100%國產化。
“用電低谷時壓縮空氣,存儲在地下;用電高峰時釋放空氣,產生電能向電網供電,平衡供需。”項目工程部負責人陳輝介紹,金壇獨特的鹽穴優勢,加之常州新能源產業的各種配套,推動了二期項目的加速建設。
高新·奔牛智造港內,屹鋰新能源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生產線即將投產,其能量密度比傳統電池提升50%,預計今年年內產能達到30萬噸;龍城實驗室爭創省級平臺、碳纖維中心沖刺“國家隊”……常州正以“技術轉移官”等機制打通發展中的堵點,鍛造新能源產業“硬實力”。
“鏈”動全局,未來賽道競逐“新藍海”
支撐力不僅在于當下貢獻,更在于為未來發展蓄勢。常州一手鞏固優勢,一手布局前沿。
剛剛上市的理想i8,30%的零部件供應商位于常州、50%在江蘇、80%集中在長三角,理想汽車供應鏈副總裁孟慶鵬透露,預計到2026年,70%的關鍵零部件將實現近地化供應,供應商核心圈半徑將控制在100公里左右,可實現2小時內高效響應。
在常州溧陽,新能源產業的支撐帶動更加明顯。今年1—6月,溧陽動力電池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30.5億元,同比增長21.5%。作為常州新能源產業核心板塊之一,溧陽“風口掘金”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全力撬動千億級產業集群。
2024年,常州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整車產量接近80萬輛,新能源產業集聚度位居全國第三;今年上半年,理想三期、比亞迪二期、江蘇時代超級拉線動力電池等諸多新能源產業項目竣工,華能金壇二期、中創新航四期等一批優質項目開工建設,8月底總投資20億美元的安米項目將開工……按今年上半年開票銷售及增長速度預判,今年底明年初,常州新能源產業有望躍升為“萬億級”產業。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