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立秋節氣如約而至,暑熱未消而涼意暗生,大自然正悄然完成從熱烈奔放到沉穩內斂的轉變。對于黨員干部而言,立秋不僅是自然時序的轉折點,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政治智慧。在這夏秋交替之際,黨員干部尤需以“立秋三悟”自省自勵:在夏盡秋來中修煉不驕不躁的定力,在三伏未盡時磨礪持之以恒的毅力,在碩果累累中沉淀成熟穩重的品格,方能如金秋般展現黨員干部應有的“成熟之美”。
以“暑退秋澄”的淡泊涵養靜氣。古人云:“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立秋時節,陽氣漸收而陰氣始生,自然界展現出平衡和諧之美。反觀當下,少數干部或因一時成績而沾沾自喜,或遇挫折便心浮氣躁,恰如盛夏般難以保持恒定溫度。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取得治沙初步成效后,依然保持“坐在破椅子上也能想出好主意”的樸實作風;黃文秀在扶貧一線創出佳績后,仍堅持“每天多走一里路,多訪一戶人”的踏實態度。這些優秀共產黨人身上體現的,正是立秋時節特有的平和與從容。黨員干部當以此為鏡,在順境中保持“滿招損,謙受益”的清醒,在逆境中堅守“靜水深流”的沉穩,讓政治品格如秋日天空般澄澈高遠。
以“力盡不知熱”的堅韌厚植底氣。農諺有云:“立秋不到秋,天涼白露后。”雖已立秋,但“秋老虎”的余威猶在,正如改革發展進程中,許多工作進入攻堅期,更需要咬緊牙關、持續發力。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山區,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敦煌女兒樊錦詩,半個世紀守護莫高窟,在荒漠中澆灌出文明之花。他們的堅守詮釋了“立秋不意味著松懈”的深刻道理。當前,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重大戰略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黨員干部必須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各自崗位上書寫持久奮斗的篇章。
以“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沉淀淬煉正氣。立秋是收獲的季節,“立秋十天遍地黃”描繪的正是莊稼成熟的壯觀景象。對黨員干部而言,成熟不是世故圓滑,而是政治上的清醒堅定、能力上的全面過硬、作風上的務實清廉。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苦戰十余載,將荒島變成寶島,用“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誓言詮釋了政治擔當;張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載,在貧困山區默默奉獻,以“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炫耀”的質樸展現了精神高度。這種經過歲月淬煉的成熟品格,恰似秋日里低垂的稻穗,飽滿而謙遜。新時代黨員干部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培養“萬物靜觀皆自得”的人生智慧,真正成長為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好干部。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時序更迭中蘊藏著永恒的成長密碼。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當從立秋節氣中汲取智慧力量,以不驕不躁的定力把穩方向,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攻堅克難,以成熟穩重的品格行穩致遠。讓我們如秋日的大地般,在歷經春生夏長后,以更加豐盈充實的姿態,迎接民族復興的豐收季節,在新時代的考卷上書寫屬于共產黨人的成熟答卷。(黃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