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街雖然只是一條短短的巷子,可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喜怒哀樂,都在里面。”這是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中老金的一句經典臺詞。暗房中的每一張照片是定格歷史的切片,而照相館的櫥窗則是流動記憶的顯影。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館”位于貢院街,對于這個設置,導演申奧解釋說,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貢院街是南京城南夫子廟最繁華的街道,它雖然只有幾百米長,卻能囊括南京人的一生。人們在此置辦婚喪嫁娶所需的各種用品:畢業、求職、結婚、生子……每個關鍵的人生節點,人們總要來到照相館,拍攝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江南貢院:千年科舉的文化地標
貢院街位于秦淮河北岸,西起瞻園路,東止桃葉渡,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區域。它的名字源于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這座占地超30萬平方米的科舉考場,曾是承載無數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夢想的記憶場。
在明清江南貢院鼎盛時期擁有20644間號舍,可容納2萬余名考生同時應試。明清時期,全國有半數以上官員出自江南貢院,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張謇等名士都曾在這里揮毫應試。
江南貢院號舍(攝于19世紀末)
貢院街因科舉而興,成為古代士子命運的轉折點,也催生了周邊書肆、客棧、茶社的繁榮。清代《儒林外史》中描繪的貢院街“酒樓茶坊鱗次櫛比”,正是其繁華的寫照。
1983年開始,夫子廟一帶開始復建,形成了以貢院街、貢院西街、大石壩街為主街,“廟市街景”合一的夫子廟步行街和秦淮風光帶景觀群。貢院街全長486.48米,是夫子廟儒學、科舉文化中軸線所在地。大成殿、中國科舉博物館、江南貢院等多座文博場所坐落于此。
2017年,在舊址上建成的中國科舉博物館以“地下寶匣”的姿態亮相,它也是當時我國唯一一座地下博物館。130米長的下行坡道象征1300年的科舉制度,浩瀚的瓦片墻如同魚鱗櫛比,寓意“魚躍龍門”,構成“寶匣”外壁的則是數以萬計的竹簡,象征讀萬卷書。
館內珍藏的清代袖珍作弊夾帶、狀元及第匾額等文物,無聲訴說著這場千年智力博弈的榮光與荒誕。
市井秦淮:老城南的生活史詩
舊時的貢院街“短如人生,卻包羅萬象”。這條不足500米的街道,自明清以來就是南京城最鮮活的市井畫卷。清晨,茶館的銅壺已冒著騰騰熱氣,跑堂提著長嘴銅壺,手腕一抖便精準地將沸水注入茶盞;陽春面的蒜香與赤豆元宵的甜糯在空氣中交織;清真館“蔣有記”的牛肉鍋貼滋滋作響,油香四溢;“永和園”的蟹殼黃燒餅需“三翻九轉”烘烤,剛出爐“趁熱吃”方能品其酥脆。這條街上的老字號店鋪,每家都有獨門絕活,共同構成了南京最地道的味覺記憶。
貢院舉子在夫子廟茶館雅集(攝于19世紀80年代)
元宵節的秦淮燈會,是這條街最輝煌的時刻。秦淮燈會始于南朝,明清時達鼎盛。貢院街的“十里燈市”懸掛荷花、龍虎等彩燈,匠人們現場扎制的兔燈裝有精巧的木輪,孩童們拖著“能跑”的兔子燈在青石板上歡快奔跑,成為整條街的焦點。吹糖人、剪紙、絨花等手藝人在評事街、七家灣一帶擺攤,回民聚居區的桂花鴨與板鴨香氣彌漫,市集百態展現了南京老城南人鮮活的生活。
夫子廟花燈市場(攝于20世紀20年代)
1937年12月,這幅繁華畫卷被撕得粉碎:侵華日軍縱火焚燒夫子廟,貢院街的百年老店多成焦土。兩位愛國青年羅瑾、吳旋接力守護歷史真相,將記錄日軍暴行的照片收進一本封面繪著 “恥”字的相冊,為南京大屠殺留存下日后被譽為 “京字第一號證據”的關鍵史料。
1983年,貢院街以“廟市街景合一”的理念重生,大成殿、文德橋等古跡依原樣修復。當夜幕降臨,秦淮河兩岸的燈彩次第亮起,畫舫穿梭其間,槳聲燈影中,仿佛還能聽見老茶客們在講述著這條街的往事,看見孩童們拖著兔燈在青石板上奔跑的身影。
文化煥新:傳統與潮流的共生實驗
21世紀初,南京對老城南的改造轉向“修舊如故”,貢院街所在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成為保護核心。這一轉變一方面延續了歷史街區的風貌肌理,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活化手段,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出新的時代氣息。
最典型的就是秦淮燈會的非遺活化。2006年,秦淮燈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成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2024年,它作為“中國春節”申遺項目的一部分亮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節慶的魅力。
燈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扎花燈,而是融入現代科技,打造沉浸式體驗。大報恩寺遺址的3D光影秀,將琉璃塔的輝煌歷史投射在夜空中;秦淮河畔的數字燈彩,通過科技互動與光影技術,開啟了跨越時空的回望,讓人們踏入千年,穿越古今,體驗秦淮燈彩的絢麗世界。這一創新吸引很多年輕游客,讓燈會接待游客量再創新高,成為南京文旅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南京以“微更新”手法改造老城南。曾面臨拆遷危機的門東街區,2013年開放后保留明清“魚骨巷”格局,以“青磚灰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特色風貌得以重生。600年徽派建筑“駿惠書屋”被改造為先鋒書店,鋼化玻璃欄桿與木構架結合,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典范。街區還引入德云社、手作工坊等業態,年接待游客超千萬,成為“新舊共生”的標桿案例。
毗鄰的熙南里街區則以甘熙故居為核心,打造沉浸式演出《南京喜事》,讓游客穿越回清末民初的南京。街區還定期舉辦漢服節、非遺市集,并引入云錦、金箔等非遺工作室,使傳統文化以年輕化方式呈現。
為緩解老城壓力,南京在大校場機場舊址開發了南部新城,以“金陵萬象城”、全民健身中心等現代地標,與老城南形成功能互補。機場跑道公園保留了工業遺跡,成為城市文化新空間,既延續歷史記憶,又滿足現代休閑需求。
貢院街及其周邊地區的改造證明,歷史街區并非只能“凍結”在舊時光里,而是可以通過創新表達,讓傳統與潮流共生,讓歷史與現代對話。
一條街,一座城的千年對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貢院街以一種近乎固執的姿態,保存著南京人最本真的生活狀態。從科舉考場的嚴肅到市井煙火的鮮活,從戰火摧殘的悲愴到文旅融合的復興,一面是厚重的歷史,一面是躍動的未來,貢院街如同整座城文化的DNA,將時光記憶編碼進每一塊青磚、每一盞花燈。
正如《南京照相館》所隱喻的:這里的每一幀影像,都是時代與個人命運的交織顯影。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或是仰頭凝望天下文樞的牌坊,或是置身游船畫舫欣賞千年秦淮河畔的美景,貢院街仍用自己的方式在講述著新的城市故事,它讓人們明白,所謂永恒,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如秦淮河水般生生不息的流轉。
文稿:寇程
資料來源:方志南京微信公眾號、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秦淮發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