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水利、能源、城市更新……今年以來,我國以“兩重”項目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一項項重大工程不斷刷新“進度條”。
“鐵軌縱橫”繪新篇,交通先行建新功。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交通作為經濟發展的“開路先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作為全線首個開工項目,將武漢、襄陽、宜昌三地納入“一小時交通圈”,并與既有鐵路網共同構建“武漢往返武漢”的高鐵環線。這一創新布局打破了傳統城市間的空間壁壘,推動人才、技術、資本在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間實現“無障礙流動”。當高鐵列車以三百公里時速穿越江漢平原,其承載的不僅是出行便捷,更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兩重”建設在交通領域的發力,極大地縮短了時空距離,有力推動了產業梯度轉移與要素優化配置,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大國重器”筑根基,重大工程支撐發展。重大工程通常涉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它們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建設這些工程,可以為國家提供更加穩定、高效的基礎設施服務,從而加快國家的發展步伐,提升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從東海之濱的上海港洋山港區自動化碼頭,到晉陜峽谷的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再到全球海拔最高的塔式光熱電站,一項項“兩重”建設項目猶如巍峨聳立的“大國重器”,正以磅礴之勢重塑國家基礎設施版圖。這些重大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施工奇跡,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工程建設能力,成為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生動寫照。
“創新引擎”促升級,工程孕育新機遇。每一個重大工程都是創新的試驗場,它們筑牢了國家發展的“鋼筋鐵骨”,更為未來產業競爭培育新優勢。在重大工程建設的推動下,中國裝備制造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國產盾構機從“跟跑”到“領跑”,占據全球市場近七成份額;中建五局優化基坑設計,保障北京國際大廈改造項目順利推進;兵工集團研發120立方米礦用灑水車,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高效、環保解決方案……“上新”突破的背后,是工程建設場景對技術創新的倒逼機制。各地緊緊抓住重大戰略實施與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契機,以“兩重”“兩新”為重要抓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能。
“鋼鐵巨龍”連東西,高鐵重塑中國經濟地理。隨著渝宜高鐵、渝萬高鐵、合武高鐵等項目相繼落地,一條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高鐵經濟帶”正在長江流域徐徐展開。這條宛如“鋼鐵巨龍”般的大動脈,將川渝地區與華中、華東緊密相連,形成了覆蓋數億人口的快速客運通道,極大地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與協同發展。在江蘇南京,長江航運與高鐵運輸創新性地采用“水鐵聯運”模式,實現了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互補。一方面,高鐵的快速運輸能力能夠將貨物高效地送達內陸地區;另一方面,長江航運的低成本、大運量優勢,又為港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正推動港口經濟向高端化轉型。這種“通道經濟”模式,不僅強化了長江經濟帶作為全國經濟“壓艙石”的作用,更通過要素集聚與產業聯動,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極,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劃的關鍵節點,沿江高鐵等重大工程取得的輝煌建設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優勢。當高鐵列車風馳電掣般穿越長江、特高壓電線跨越天山、自動化碼頭吞吐世界貨物時,這些“大國工程”正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中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