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旖旎
傍晚時分,71歲的耿桂芳牽著孫女的手,漫步在棲霞區太龍路與滬寧鐵路間新建成的鐵路印象口袋公園。修剪整齊的綠植隨風輕擺,在旁邊的步道上投下搖曳的樹影。“以前接孩子放學,只能在路邊干等。現在提前到了,還能來這里走走逛逛。”耿桂芳說。
這片新近開放的綠色空間,將原有的三元祠、堯化門市民廣場、老街記憶等3處口袋公園連點成線,形成一條長約1.6公里、總面積超6萬平方米的連續風景帶。在棲霞區,“開門見綠、出門進園”正從愿景變為現實。
鐵路印象口袋公園向市民開放。 棲霞區城管局供圖
“見縫插綠”,方寸之間見匠心
鐵路印象口袋公園的誕生,是棲霞區利用城市“邊角料”進行精細化城市更新的最新實踐。它的前身,是太龍路與滬寧鐵路間沿線的一片拆遷空地。結合太龍路拓寬改造工程,棲霞區城管局與堯化街道將這塊空地重新規劃,變廢為寶。
“現在這邊總體的綠化面積是6000多平方米。”棲霞區城管局市政科工作人員錢煒介紹,鐵路印象口袋公園內,所有通行步道均采用透水混凝土,兩邊排水溝用礫石進行覆蓋,進行雨水收集。這不僅提升了景觀環境,也實實在在改善了堯化地區的衛生狀況。
新公園的設計,處處體現著“便民、利民”的核心理念。記者看到,公園內設置了人行綠道,外側與太龍路非機動車道有機結合,讓往來市民在趕路途中也能便捷地享受身邊美景,實現功能性與觀賞性的統一。考慮到實際需求,公園西側專門設置了機動車泊位和充電樁,極大方便了附近居民、周邊商業街商戶和顧客停車。公園東側則貼心地設置了雨棚,方便行人和非機動車避雨遮陽。
這些“見縫插綠”的巧思,背后是棲霞區對城市邊角地價值的重新發現。如同該區其他口袋公園一樣,該公園也注重融入地域特色,取名為“鐵路印象口袋公園”,讓方寸之地承載起歷史記憶。
串珠成鏈,線性景觀塑新景
鐵路印象口袋公園的落成,標志著棲霞區太龍路口袋公園建設實現由“點”到“線”的跨越。隨著太龍路、堯紅路至仙堯路段的拓寬改造完成,一條綿延1.6公里、總面積超6萬平方米的線性風景帶呈現在市民眼前。
位于太龍路與瑞霞路交叉口的三元祠口袋公園曾是一片堆滿雜物的荒地,如今7800平方米的空間內,以“天、地、水”三元素打造文化廣場區、休憩活動區與健康花園區,成為周邊居民散步健身的熱門地。向東步行數百米的老街記憶口袋公園,則融入了火車東站與堯化老街歷史,設置健身步道、文化墻及休憩座椅,讓邊角地變身“文化客廳”。
這條綠帶不僅美化了環境,更重塑了居民的活動線。家住附近的居民梁宇說,自此他可以沿著風景帶散步慢跑,從三元祠的古典拱門標志物行至鐵路印象口袋公園的雨棚休憩區,享受連貫的綠色體驗。
棲霞區新堯新城管委會工程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堯化街道通過串珠成鏈,已形成多個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與街邊人行道融為一體,成為片區內極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老城新生,系統更新顯溫度
口袋公園的“繡花功夫”僅是棲霞區城市更新的縮影。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該區以系統性思維推進空間重塑、服務升級與治理創新,讓老城區煥發全齡友好的生命力。
以堯化街道堯新社區為例,作為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堯新社區整合3300米健康步道、通學道、林蔭道,打造“口袋公園”;完成8.3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擴建250余個機動車停車位;打造750米的文化街巷……基礎設施從“有”向“優”升級,服務功能從“全”向“精”邁進,治理模式從“管”向“共”蝶變。這一方小小天地里發生的生動實踐,為城市社區的更新與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經驗。
針對老小區多、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特點,棲霞區還大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加裝電梯建設,讓“懸空老人”輕松下樓。同步提升的還有社區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等嵌入式服務設施,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生活。同時,該區還關注兒童成長需求,在區域內公園、小區嵌入安全有趣的游樂設施,優化幼兒園、小學周邊接送環境,打造安全的“上學路”和“游戲圈”,截至目前,全區已有10座兒童友好公園通過市級驗收。在城市更新的“繡花功夫”里,棲霞區把老城區的邊角地變成了居民的幸福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