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夏糧收購期。在黃碼港產業園的蘇糧淮安糧食產業有限公司,一輛輛滿載糧食的大貨車排成長龍,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引導車輛進行扦樣、檢驗、稱重等流程。經過檢驗合格的車輛根據指示牌,依次駛入裝卸區,液壓翻板設備快速運轉,大約20分鐘便完成一輛車的卸糧作業。
“目前,公司日收購量超2000噸。每座淺圓倉配備了糧情測控、智能通風等綠色智能儲糧系統,可以對在庫儲糧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預警,全方位保障糧食存儲安全。”該公司總經理山韜介紹,為高效率高質量推進夏糧收購工作,企業合理運用智能出入庫和收購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技術,對糧食到庫登記、檢斤稱重、入倉確認、數量結算等重要環節實現全過程線上監管。
“糧倉儲存條件決定了糧食品質,我們既要收好糧更要儲好糧。”記者走進6號糧倉,一股涼意迎面而來。放眼望去,金燦燦的糧食平整鋪展,現場清香撲鼻。作為園區的大型智慧糧倉,它存儲的每一粒糧食都能被“黑科技”守護。“現代化的糧食倉儲要求綠色低溫儲糧,我們特別采用谷物專用空調和冷谷機對整倉糧食進行控溫降溫,后期根據現場保管需要,還可適時采用無毒無害的氮氣儲糧技術,可以延緩糧食陳化,防治蟲害,更好保障糧食品質。”山韜說。
糧倉內部高大寬敞,倉頂上方裝有近30根藍色多功能線纜,一直插入糧堆底部,每根線纜均勻分布多個傳感器,能夠感知每個角落糧食的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將糧情信息實時傳入糧倉的中控室,進行數據分析,全面保障儲糧環境的平穩健康。山韜介紹:“憑借這些智能設備和集成系統,管理人員在電腦前即可掌握糧情,不僅大幅提高管理效率,也為糧食存儲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此外,該糧倉融合了高標準儲糧與智能化管理,是國內領先的倉儲設備。通過與黃碼港和周邊糧食企業的深度合作,能夠充分發揮區位及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儲貿加一體化”的產業集聚效應,進而優化區域糧食儲備資源布局,提升糧食安全保供能力。
不遠處的益海嘉里(淮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也是一番忙碌景象。在大米加工車間,各條全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清理、礱谷、碾米、拋光等步驟有序進行,加工好的大米經過全自動真空低氧包裝機,再經打包稱重、抽真空、金屬探測等,裝袋入箱輸送到成品倉庫,數臺高大的碼垛機器人靈活運行,將剛下線的一袋袋大米碼放整齊。“全自動化的設備既能提高加工過程的質量穩定性,也能實時監測加工過程,進一步保障大米加工質量。”該公司總經理李超說。
談及為何選擇落戶清江浦,李超直言,“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營商環境。”淮安作為農業大市,也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屬于糧食凈調出地區之一,能夠有效保障企業的原料供應;其次,黃碼港不僅有著連接東西、貫通南北、通江達海的樞紐功能定位,產業園更是坐擁“10分鐘上高速、15分鐘達高鐵、40分鐘抵機場”的立體路網。“此外,益海嘉里集團同步在全國多地布局產業、規劃工廠,淮安廠區在較短時期實現落地投產,這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對集團的全力支持和關心幫助,高效及時處置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每一項困難,確保問題不過夜、不拖延,這充分體現了‘淮安速度’‘清江浦服務’。”李超說。
在益海嘉里,一粒稻谷有無限可能。“我們可以生產出20多種產品,比如,稻谷可以加工成優質大米,分離出來的稻殼可作為生物質能燃料被用來發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稻殼灰被用來提取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高附加值產品,且沒有殘渣廢物排放。”李超介紹,通過“吃干榨盡”式的精深加工,企業不僅保證水稻加工全過程節能環保,而且能夠帶動本土的傳統農業和農產品由粗放種植向精準生產轉變,全面貫徹節糧減損,真正落實“藏糧于技”,為清江浦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融媒體記者 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