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錨定具體領域、緊盯關鍵環節,縱深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筑牢能源保供“壓艙石”,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以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展現出強勁韌性,走出了一條穩中有進、安中求效的發展之路。
緊盯重點領域,推進治本攻堅
強化風險隱患管控,動態清零重大事故隱患。今年以來,我省已公布77個領域796條較大以上安全風險目錄,推動全行業領域28.6萬家生產經營單位完成風險報告,辨識風險94.3萬條,建立工業企業風險自查承諾機制。化工、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14個領域生產經營單位全部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主動排查報告隱患53.8萬個,獎勵金額4180余萬元。
“以7月9日為例,當天員工發現隱患22條,主要集中在熱電車間、氯堿車間,相關隱患發現人員已經按‘紅絲帶’活動要求發放隱患排查獎勵。”7月21日,江蘇瑞祥化工有限公司安全與職業健康管理部經理李強打開公司安全生產智能管控平臺上的記錄向記者展示,“我們還對隱患進行三維可視化建模,這樣員工當天排查上報的隱患有多少、每個在什么位置、整改情況如何,一目了然。”
員工在排查發現隱患處系掛紅絲帶,上面寫清發現人、隱患簡述、發現日期等信息,企業對隱患進行認定后給予發現人一定物質獎勵,瑞祥化工加強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的做法是我省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的縮影。
堅持“小切口、抓關鍵”,我省部署開展化工、醫藥生產企業“打非治違”專項治理行動,對比分析部門共享的異常數據,今年以來精準打擊非法違法行為108起。下達化工(危險化學品)企業老舊裝置更新改造補助資金2億元,滾動排查老舊裝置431套,更新改造完成221套;組織321家重點化工企業開展安全審計,推動805家鋁鎂金屬粉塵企業采用濕式除塵工藝并實施在線監測預警。
錯誤圖例:窗口被廣告牌、防盜窗遮擋。正確圖例:防盜窗可從內部開啟,拆除影響逃生的防盜窗……翻開江蘇省安委辦編制的《社會面小場所安全隱患排查手冊》,記者看到,29條隱患排查要點,手冊均給出圖例示范,同時還梳理出每一條隱患參考的標準依據。
社會面小場所遍布城鄉各地,其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今年以來,我省優化社會面小場所巡查檢查體系,將168.7萬家小場所納入治理平臺,定期開展自查檢查,實現常態化、全覆蓋治理。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江蘇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公共安全治理,切實把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壓實。今年以來,已統籌推進電動自行車等9個“一件事”全鏈條治理,新增住宅小區充電接口10.5萬個,完成1222公里燃氣市政管道更新改造,更換燃氣不合格“灶管閥”40.4萬戶,深入推進“生命至上、隱患必除”消防安全專項行動,持續暢通“生命通道”。
能源保供不斷檔,守護民生溫度
炎炎夏日,當空調全力運轉、工廠機器轟鳴,電力的脈搏牽動著整個江蘇。作為經濟大省,江蘇最高用電負荷已連續10年破億千瓦。7月7日,江蘇電網最高用電負荷年內第3次刷新歷史新高,達1.528億千瓦,比歷史最高值增加575萬千瓦。巨大的用電需求,考驗著能源保供的韌性與速度。
面對挑戰,江蘇正打出一套“組合拳”,全力為“能量引擎”添薪助力:一邊升級傳統能源,一邊培育新興業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傳統能源是能源保供的“壓艙石”,江蘇正讓這塊“石頭”更穩更優。7月8日,國信沙洲百萬千瓦煤電項目首臺百萬千瓦機組正式投運,這標志著今夏江蘇支撐性電源項目如期投產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新建兩臺100萬千瓦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機組,能效約提升15%,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千瓦時,可滿足華東地區超700萬居民一年生活用電需求。
傳統能源穩步發力的同時,江蘇的能源新業態也在多點開花,為保供添上“新底氣”。7月6日,江蘇上演了一場“儲能大閱兵”——國網江蘇電力成功組織國內最大規模省級電網新型儲能集中調用,實現超730萬千瓦新型儲能與省級電力系統各環節的友好互動,為酷暑中的電力穩定加裝了一道智能保險。
僅僅十幾天后,另一處“超級充電寶”也傳來捷報。7月22日,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5號機組(22.5萬千瓦)經過15天的并網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該電站水庫是世界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大壩、世界最高的瀝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世界規模最大的庫盆填筑工程。
電站技術專工常樂指著高速運行的機組說:“5號機組每天計劃啟動兩次,發電約4小時,一個月就能‘吐’出2700萬千瓦時電,關鍵時刻能頂上去!”目前,國網新源句容電站單臺機組每日平均抽水5小時,每月消納新能源約3375萬千瓦時,成為電網削峰填谷的得力干將。
這些硬核投入,正編織成一張更堅韌的能源安全網。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獲悉,上半年全省能源領域投資高達約1366億元,同比增長29.8%,投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前列,一大批項目密集落地,進一步夯實了我省能源保障和安全的基礎,預計今年下半年全省能源領域項目投資將保持增長態勢。
克服罕見旱情,夏糧總產保持穩定
總產1421.3萬噸、單產379.4公斤——今年,江蘇遭遇罕見旱情,全省夏糧產量仍保持總體穩定,交出了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
“我們全力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和防災減災措施落實,積極克服去年秋播田間濕爛等不利影響,想方設法保證播種面積穩中有增。開春后全力落實小麥促弱轉壯關鍵措施,推動苗情轉化升級好于預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宗文昊告訴記者,針對部分地區發生的嚴重干旱情況,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強化因地因苗分類指導,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引水調水、人工增雨,實施噴澆灌等科學抗旱補水作業,在全省實施全面增施葉面肥等措施,加上單產提升關鍵技術的落實,有力對沖不利天氣帶來的影響,實現了小麥、油菜等夏糧產量形勢總體穩定。
針對降雨偏少的不利形勢,省水利廳全力實施調水、蓄水、保水,加強計劃用水和用水管理,保障夏栽用水。根據用水需求和夏栽進度,滾動做好供需平衡分析,分段制定并下達用水計劃。統籌江淮水源,沿江閘泵全力引水,今年以來,累計引江水204億立方米。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三大調水系統持續運行,累計翻水120億立方米。水利部門還充分利用梅雨期雨洪資源,增蓄湖庫水量,并按月下達用水計劃,嚴格口門分水,加強執行監督。
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我省將傳統的依靠經驗判斷的灌溉作業轉變為“智慧決策”。在南京市六合區新禹河灌區,新建成的數字孿生平臺成為科學灌溉的“智慧大腦”。該平臺不僅能實時、精準地監測灌區內每一處灌溉設施的運行狀況,還能廣泛收集氣象數據、遙感信息等海量信息,實現精準配水,畝均灌溉用水量下降10%,有效保障16萬畝農田的春灌、夏灌需求,讓農作物在干旱時期也能“喝飽水”。
高標準農田增強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杜永林介紹,各地以提升糧食產能為導向,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和利用,去年投入89億元資金建成的298萬畝高標準農田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401萬畝,占比達82%。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許愿 盧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