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渺太湖的粼粼波光中,見水天一色;從里下河平原的縱橫水網間,顯魚米豐饒;從奔騰長江的滔滔濁浪間,賞江豚逐波……放眼江蘇全域,生態風光萬千。2015年,立法法修改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記者在無錫、宿遷、南京等地走訪發現,各地聚焦生態保護重難點精準立法,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江蘇是全國唯一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治理取得新成效。2024年,地表水國考斷面連續3年達到優級水質;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水平,環湖可見野鴨撲水、白鷺振翅、水上水下森林共生的生態美景;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為84.4%。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亮眼成績背后,是各地立法工作的久久為功。作為全國水資源保護的重中之重,太湖治理成效是觀察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
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常州,東近蘇州,是長三角共同的“大水缸”。破解治理難題,需要系統性思維與區域協作。常州作為太湖“上游擔當”,出臺《常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對滆湖、長蕩湖實施濱湖生態空間管控和治理修復,守護好太湖的“源頭活水”。
無錫擁有大面積的太湖水域和岸線。他們總結治水經驗,采用系統集成立法思維,即以一件大而全的法規為主體,加強相關“小切口”立法,構建“1+X”法規制度體系。無錫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蔡葉明介紹,例如,無錫構建了以《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為核心、8部配套法規為支撐的“1+8”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這套體系為無錫全面改善水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太湖無錫水域總磷濃度為0.049毫克/升,同比下降9.3%,21世紀以來首次達到全年Ⅲ類水質,達到‘良好’湖泊標準,提前6年達成國家治太總體方案提出的目標。”
蘇州則在《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的基礎上,又制定了江蘇首部針對太湖島嶼的專門法規——《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條例實施后,生態島環境面貌提升,野生荇菜等生態指標向好。記者注意到,該條例還入選了全國首屆“地方立法十大范例”。
近年來,面對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治理難題,江蘇積極探索協同立法模式,在水環境保護上取得突破性進展。2022年,南京、鎮江、馬鞍山三市打破行政壁壘,協同出臺《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以“小快靈”的立法方式,實現了“1+1+1>3”的保護合力,共同守護長江的微笑精靈。
圍繞保護和改善駱馬湖水環境,宿遷市和徐州市同向發力、齊抓共管,2022年7月,經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宿遷市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條例》《徐州市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條例》同時頒布,有利于解決跨區域水污染糾紛、汛期水污染防治、跨區域生態補償、突發事件應對等重大問題。宿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地方立法處處長賈小龍表示:“此次徐州、宿遷兩地協同立法,有助于真正構建起‘共飲一湖水,共抓大保護’的生態格局,對于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修復河湖生態環境、在法治層面提升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蜿蜒432.5公里的長江江蘇段,沿線南京、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泰州、南通八市執“法”為筆,如今“微笑天使”江豚頻繁露臉,或吐水嬉戲,或逐浪覓食;突鋏原二翅蜉、白鷴、亞洲長翼蝠、藍鹀等物種新紀錄接二連三被發現……法治正惠澤一方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