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這是一份發表于1927年春天的考察報告。它的作者,是時年34歲的毛澤東。整整32天,他輾轉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跋涉七百余公里,最終形成了這份一萬七千余字的報告。
1926年,隨著國民革命的蓬勃發展,由廣東開始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到全國。這引起國民黨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紳的恐慌,污蔑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糟得很”;中國共產黨黨內也出現了激烈爭論。
農民運動到底好不好?時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決心深入調研,用事實回答這個問題。
1927年1月4日,毛澤東動身前往當時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的湖南,開始考察之旅。每到一地,他便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仔細聽他們的報告,刨根究底,多方求證,統計和分析各類數據。
1927年2月12日,毛澤東回到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駐地武昌,用四天時間,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獻——《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報告中,毛澤東用大量確鑿的事實,說明農民運動實際上“好得很”,農民是“革命先鋒”。
這份報告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為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這一原則的真實寫照。
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毛澤東第一次詳細闡述了“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此后,“實事求是”思想不斷繼承和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思想路線。
從探索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到制定實施14個五年規劃;從開啟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探索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道路。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唯物求實的傳統。早在公元81年,史學家班固便在《漢書》中以“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贊揚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考訂先秦古籍時的嚴謹態度。唐代學者顏師古,認為“實事求是”,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明代大儒王陽明則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主張“知行合一”。
從李冰治水以實測破除千年水患,到司馬遷著史以考信追溯歷史本真;從徐霞客探源以足代筆糾正地理訛傳,到彭任主張用“虛心以求真”的實證態度探索真理。“實事求是”早已成為一種治學態度和實踐智慧,熔鑄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
南京大學教授李承貴指出,“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是有根據有原因的,用王陽明自己的話說,他要治療‘知行兩分’的病。真切篤實的行跟這個明覺精察的知,使它們統一起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知而不行,一定要實踐,一定要付諸實踐,強調實踐的價值,實踐的意義,實踐的優先性。”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學斌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實事求是、知行合一,這種哲學思想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實事求是成為了我們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堅持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去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因地制宜,讓沙海煥發勃勃生機
麥蓋提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三面環沙,沙漠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殷紅海,新疆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黨支部書記,近十年來,一直忙碌在植樹造林第一線。
2014年,殷紅海從部隊轉業到麥蓋提縣克孜勒阿瓦提鄉工作。在負責小拱棚種植推廣工作時,他第一次見識到沙塵暴的破壞力。
殷紅海回憶道:“一場沙塵暴,200畝全軍覆沒,沒有一棵苗子能夠保留下來的,就在短短的5到10分鐘,全部上天,就那么快。那時候我們也意識到了,必須要干這件事,然后就開始到沙漠里頭來,開始植樹造林。”
2016年,殷紅海擔任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副主任,面對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建設的艱巨任務,他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然而初期的栽種并不順利,買回來的樹苗近一半沒有成活,即便成活也難以生長。殷紅海并沒有氣餒,他帶著同事們連續半年吃住都在沙漠里,把關樹苗品質,嘗試不同的栽種方式,進行精準施肥輪灌。
樹苗成活了,僵苗拔節了。正是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殷紅海與同事們逐漸摸透了風沙的脾性。近十年的耕耘,終于匯成了沙海里不斷蔓延的綠色。
殷紅海治沙有方的同時,更在探索從“治沙”到“致富”的新路徑上邁出了堅實步伐。2018年,麥蓋提縣開始嘗試在梭梭林套種肉蓯蓉。
試種成功后,殷紅海充分利用防風固沙林基地資源,套種了8萬多畝的梭梭肉蓯蓉,這種藥材每年可采挖一萬畝左右,實現產值近2000萬元。
此外,殷紅海和他的同事們還將生態建設與脫貧工作相結合,動員群眾參與生態林管護,實現就業增收;鼓勵農戶成立合作社,種植沙棗、枸杞等經濟林,大力發展林下養殖。
殷紅海表示:“我們所從事的這份工作根本沒有捷徑,和沙漠打交道,就要實事求是,要不然我們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
如今,麥蓋提縣累計完成沙漠造林超過48萬畝,風沙天由2010年以前的每年15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50天以下。參與生態林管護和林下經濟的農戶年均收入超過4萬元。麥蓋提縣逐步形成了沙漠治理、沙產業開發、農民增收致富的多贏格局。
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以精準施策扎根現實,書寫人類減貧奇跡;生態文明建設以“兩山”理念遵循規律,鋪展綠色畫卷;科技創新堅持自立自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認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的生命線,更是黨性的試金石。共產黨員應錘煉過硬作風,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多到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全面掌握情況,讓調研成果惠及民生、促進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今天,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必須心懷“國之大者”,繼續實事求是,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實實在在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