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西鄉,土地豐沃,碧疇廣袤,承載著振興夢,織就著致富夢。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深入實施培養“新農人”、培育新業態“雙培工程”,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一群群青春洋溢、朝氣蓬勃的“新農人”來到鄉村,扎根田野,以智慧、以才干,澆灌希望的田野,滋養豐碩的稼穡,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強村富民的中堅力量。
源頭有活水培養上先行一步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從哪里來?2016年起,鹽都區開始與省內高校聯合辦學,通過以我為主、源頭培養,訂單化、專業化、定向化模式培育基層農業農村人才。七年接力培養,七載春華秋實,以“定向招生、定期培訓、定人幫帶、定崗歷練”為主要內容的“四定”培養模式結出累累碩果,153名“定制村干”懷揣一腔服務“三農”的熱情入學就讀,捧著一顆振興鄉村的夢想到村工作,有效破解鄉村振興后繼乏人的問題。
2019屆“定制村干”葛男民通過積分選崗,進入到臺創園三灣村工作,用村黨總支書記陳樓的話就是“能帶著腦子做事”,上手很快。因為表現優秀,去年被提拔到程實村擔任黨總支副書記。據統計,鹽都區目前已有11名“定制村干”走上副書記、會計等副村級崗位。
除了“定制村干”模式培養,鹽都區還通過區鎮兩級公開招錄渠道,動態補充村后備干部。1998年出生的何付加,2024年通過村后備干部競崗述職活動,走上了黨總支副書記崗位。今年,臺創園為推動經濟薄弱村發展,由示范村李莊村牽頭成立強村公司,何付加擔任公司副總經理。5月份起,藍莓大批量成熟上市,何付加每天在大棚里忙個不停。
扶上馬,更送一程。對年輕的鄉村“雛雁”,鹽都區將他們放到集體經濟項目、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崗位歷練摔打,明確政策法規、群眾工作“雙導師”,促進他們盡快適應崗位,傳好鄉村振興“接力棒”。尚莊鎮建立“月度談心+季度考評”幫扶機制,學富鎮推行“街道統籌+村級幫帶+崗位歷練”培養模式,實時掌握后備干部思想動態和工作情況,助力村后備干部行穩致遠。
成長有空間使用上高看一眼
今年38歲的姚志剛,是樓王鎮鳳南村人,在水產養殖領域“摸爬滾打”近二十年。幾度風雨,幾經艱辛,從水產養殖的一名“新手”,到300畝生態養殖場的負責人,再到今年6月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姚志剛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從“鄉村頭雁”到“振興領雁”的華麗轉身。
姚志剛的成長,得益于區鎮兩級實施的“新農人領雁”培育工程。作為鹽都區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板塊,樓王鎮“新農人”孵化環境好,群體數量大。依托區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載體優勢,通過選育扶帶推動“新農人”事業培優做強,近3年發展34名優秀“新農人”加入黨組織。
創業搭舞臺,干事有平臺。今年以來,鹽都區落實市委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鹽都樣本”任務要求,緊扣“抓黨建、強隊伍”這個根本,涵養“增動能、促振興”源頭活水,推動一大批有才華、有情懷的優秀“新農人”進入村干部隊伍。除了姚志剛,樓王鎮姚顧村的顧建昊,張莊街道成莊社區的成孝勇等5名“新農人”,也挑起了村級黨組織帶頭人的重任。據統計,僅2024年以來,鹽都區就吸收28名“新農人”進入村干部隊伍,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大量有發展意識、經營理念的“新農人”到村工作后,對集體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助推力。今年6月剛剛任職的成孝勇,已經著手謀劃思考村居的下一步發展規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建一座集政務服務、活動中心、基層治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黨群服務中心,讓群眾一站式辦事、一站式服務,同步成立村級長者食堂,并承包工業園區工人用餐業務,提升村集體收入的同時,也能讓村里的老人們吃得更好、更健康。
發展有資源事業上多幫一把
去年,創業型“新農人”張元戎所創辦的公司拿到了區農業農村局的產業化扶持項目資金,這筆錢可謂是送來了“及時雨”,不僅解決了購置新生產設備的資金難題,還促進了公司營收顯著提升。
2012年起,鹽都區每年出臺更新《關于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對創成國家、省、市、區級示范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形成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且成立家庭農場的,給予資金獎勵和補助。開展“十大院校聯產業、百名專家駐基地”行動,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農業院校深化戰略合作,共建農業研究院、專家工作站等,推動“一產業一高校一團隊”結對,通過項目合作、周末工程師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藍莓、草莓、螃蟹等農產品專科“高精尖缺”農業人才。
2023年9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蔡偉建來到鹽都區新民村,幫助推進草莓品種研發和種苗培育。2024年4月,蔡偉建多了一個身份:鹽都區草莓產業“星火計劃”帶班老師,跟在他后面學習草莓種植的,是參加該項培訓計劃的17名村后備干部。
來自鹽瀆街道民生社區后備干部張潔林就是其中一員。一年來,張潔林與其他學員一起灌根,裝填穴盤,清理病殘植株,從一名農業“小白”蛻變為能獨立管理大棚的“新農人”,結業時被評為優秀學員。“希望這些‘星星之火’,能把現代農業的理念和技術帶回村里,推動鹽都農業發展成‘燎原之勢’。”帶著“草莓博士”的諄諄囑托,回到村里的張潔林,主動要求掛到集體經濟項目上,在泥土地里繼續摸爬滾打,練就硬本領。
著眼鄉村振興和基層組織建設實際需求,鹽都區深入實施“新農人”、新村干“雙向培養”工程,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村后備干部為重點,通過開班授課、基地實訓、實地指導等形式,讓鄉土人才理論實踐與新時代接軌,推動他們迅速成長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僅2024年,就累計舉辦職業農民培訓班74期,培訓4800多人次。
振興有雁陣賦能上厚愛一層
盛夏時節,走進郭猛鎮國勝家庭農場,綴滿枝頭的果實香氣彌漫,負責人潘志鵬和父親正帶領農戶進行葡萄的套袋工作。像潘志鵬這樣,從父輩手中接手產業的“農二代”,在鹽都還有很多。他們的身上,肩負著傳承父輩產業的重擔,寄托著壯大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的厚望。
2024年10月,潘志鵬加入了鹽都區新農人發展聯合會,成為首批會員兼理事。對這樣一個組織,“潘志鵬”們期待已久。同是“農二代”的郭猛鎮鵬順家庭農場負責人陳琪說,“新農人”群體及產業存在分布零散、相互之間不良競爭、抵御市場風險力量弱等問題,有了聯合會,大家可以“資源一起享,市場一起闖”。
鹽都區新農人發展聯合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首批共吸納會員139人,涵蓋種植、養殖、林果、加工銷售等領域。成立以來,圍繞“新農人”的孵化器、新業態的催化劑、新技術的推廣者、新事業的幫辦團、新村干的儲備庫“五大定位”,先后組織會員赴南京、鎮江以及山東壽光等地培訓學習,開展“盤點2024·展望2025”年終暢談會、“青春心向黨·逐夢在鄉村”主題宣講等活動,致力打造一方“資源共享、品牌共創、產業共興”的交流合作平臺。
儲賢更賦能,激起鄉村振興“一池春水”。5月29日,鹽都區委組織部、團區委、區農業農村局、區新農人發展聯合會等部門和單位聯合舉辦了一場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育暨“新農菁英”專題培訓活動,區內70多名90后青年“新農人”代表等參加。活動現場,鹽城市青聯委員、江蘇正清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揚鍵分享“一粒種”到“一粒米”的創業故事,臺創園李莊村后備干部李芙蓉圍繞直播賬號經營管理,分享用新媒體助力鄉村產業的工作經驗。“年輕人聚到一起,沒那么多拘束,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靈感的火花。”參加活動的鹽城市童成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偉深有感觸。
鄉村聚才俊,振興待后生。鹽都將繼續通過開展各類形式活潑多樣、切合“新農人”群體特點的活動,推動“新農人”群體擴面提質,從中發現物色一批“好苗子”重點培養,擇優吸收進黨組織、吸納進村干部隊伍,既為基層組織建設儲備“優質人選”,也為鄉村長遠發展夯實基礎,激活鄉村振興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