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黃海,風裹著微咸的潮味。站在贛榆區石橋鎮三洋港防波堤遠眺,一排排銀灰色的桁架式深海網箱如巨大的“海上蜂巢”,在碧波間穩穩矗立。網箱里,黑鲪、大黃魚正歡快翻騰;網箱外,成群鷗鷺踏浪盤旋。這片現代化海上養殖基地,正是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綠色金融”畫筆在蔚藍海面繪出的最新作品。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為連云港某海洋科技企業發放綠色貸款4.5億元,用于專項建設現代化海上養殖基地,該項目也是南京分行轄內首筆海洋牧場綜合開發項目貸款,為“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現代化海洋經濟注入金融動能。
“4.5億元到賬的那一刻,我們知道,把大海變成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糧倉’不再是夢想。”企業負責人抬手比劃著。據悉,項目的實施以生態保護為核心,貸款專項用于現代化海上養殖基地的建設,通過智能化養殖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措施,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我們采用桁架式深海網箱養殖系統,搭配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了養殖過程的精準控制。通過自動化投喂、水質監測和廢棄物回收系統,可有效減少餌料浪費和水體污染。興業銀行這筆綠色貸款,就像及時雨,讓我們成功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化深海網箱系統。”
今年3月,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下轄連云港分行在總行“藍色金融”框架下,量身定制專屬方案,使該項目成為興業銀行南京分行轄內首筆海洋牧場綜合開發綠色貸款。資金專款專用:自動化投喂設備替代人工撒料,餌料利用率極大提高;水質多參數浮標實時回傳數據,溶解氧、溫度一旦異常,手機立刻報警;更亮眼的是網箱底部“沉積物處理神器”——養殖廢棄物經微生物分解、藻類吸收后,搖身變成花蛤、牡蠣的“營養餐”,實現“零直排”。項目通過多營養層級養殖模式,構建起“養殖-科研-旅游”于一體的綠色產業鏈,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打造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的現代化海洋經濟新模式;漁旅休閑平臺的開發,帶動了周邊涉漁產業鏈的發展,為當地漁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以前擔心養殖污染,漁民越養越窮;現在興業銀行把錢‘貸’到了生態鏈上,我們越養海越藍!”漁民老祁笑呵呵地說。項目投運半年,已帶動近500名漁民轉產就業。
通過生態優化與高效養殖的結合,項目為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方案。“綠色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把鑰匙,打開海洋經濟與生態修復的‘雙向通道’。”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南京分行轄內首筆海洋牧場綜合開發項目貸款項目,該項目是該行踐行綠色金融理念、支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7月末,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已累計為江蘇近2800家企業提供綠色融資超6500億元,綠色金融融資余額突破1600億元,其中綠色信貸余額突破1100億元。下一步,南京分行將復制“贛榆模式”,在江蘇沿海城市滾動支持一批“藍色牧場+藍色文旅”項目,讓綠色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
落日映海,金色波光里,鷗鷺掠過網箱,一聲長鳴劃破長空。此刻,大海與金融的“綠色和聲”正回蕩在贛榆的萬頃碧波之上——生態興,則文明興;興業綠,則海洋藍。
通訊員 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