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精雕細琢的治理匠心,讓很多曾經的生態“傷疤”煥發新生,使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變成金山銀山。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專欄,我們一起看看寶應濕地的重生,是如何讓世代依水而生的百姓端穩“生態飯碗”的。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說:“這里是國家‘山水工程’寶應縣省管湖泊蘭亭蕩、廣洋湖退圩還湖項目。這片一眼望不到頭的湖蕩綠海,七年前還是被魚塘切割的‘生態傷痕’。這項國家‘山水工程’不僅讓湖泊‘呼吸’更順暢,筑起了生態安全屏障,更讓當地居民吃上了生態飯。”
蘭亭蕩、廣洋湖保護面積約58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區湖蕩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與過水通道。在附近村民老李記憶里,兒時的蘭亭蕩湖水清澈。后來,隨著圍湖養殖的興起,幾乎沒有完整連片的水面,水體越來越差,經過這里甚至需要捂著鼻子,鳥兒也是不見蹤跡。
揚州市寶應縣廖徐村村民李慶海說:“我們這個蘆葦蕩以前都是魚塘什么的,不好蓄水。汛期的時候,我們村里水泛濫成災。水沒去處,不好排出來。”
數據顯示,過去這片湖泊水質長期徘徊在Ⅳ類到V類,處于中輕度富營養化狀態。過度圍墾開發也嚴重削弱了湖泊的調蓄功能。2018年,寶應縣創新推出“生態修復+生態產業”方案,一方面,利用項目區構建的人工濕地和寶應“中國荷藕之鄉”的品牌、加工等優勢,推廣種植大紫紅蓮藕等生態作物,創造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在修復生態的同時,完善周邊設施,依托開闊水面、蘆蕩等多樣景觀,打造濕地生態旅游區。通過給村民算清“生態賬”和“長遠賬”,大家的心結逐漸解開,主動讓出了魚塘。
寶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科科長李治說:“目前,人工濕地項目區栽植大紫紅蓮藕185公頃,每年可產生直接收入近333萬元。通過實施破梗連通、農田濱岸植被緩沖帶建設、栽植大紫紅蓮藕等措施,使人工濕地區域具有農產品生產功能、水資源調蓄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修復過程中,當地還堅持“生態施工”理念,通過開展施工人員野生動物保護教育、避開野生動物活動高峰期作業等舉措,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生態的影響。匠心修復讓500公頃濕地重煥生機,觀測到的鳥類恢復至70多種。像村民老李也成功轉型,與同伴合伙當起了生態導游。
外地游客周榮浩說:“這里的景色很美,在這邊能看到很多珍稀鳥類,空氣也特別清新,感覺整個人過來都放松了。我們剛在那邊農家樂還吃了藕圓子、荷葉蒸雞,特別鮮!我下次還會帶朋友一起來!”
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黨委副書記包萬峰說:“這個項目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生態投入不是負擔,而是最普惠的民生,更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會繼續擦亮生態底色,深化‘荷’文章,釋放綠色發展活力。”
從單一修復到系統治理,江蘇以久久為功的決心,持續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截至目前,江蘇“十四五”國家級山水工程6個子項目全部通過驗收,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 89 萬畝、2021年以來,完成礦山修復面積超15萬畝……2024年,江蘇生態旅游接待游客超3億人次,帶動社會綜合產值突破1000億元。
記者│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郭奉銘 章斌煒 鄭偉 楊帆
供片臺│揚州臺 常州臺 大豐臺
編輯│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張萌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