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甬派客戶端
- 編輯:李蔚蔚
- 時間:2025-05-17 11:04:14
5月16日,2025全國主流媒體總編行活動尋著茶香走進寧海。寧海溫泉藝術村內,“農發杯”斗茶大賽聚焦了總編與大咖們的目光。
這場為“望海茶”的技術交流和品質提升而舉辦的斗茶大賽,既是對傳統制茶技藝的致敬,更是一場產業突圍的宣言。
國家級審評專家和品茶達人的盲評、茶農與市場的對話、閑談間勾起的往事和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共同勾勒出望海茶從“小美”向“強而精”進發的探索。
身著漢服的孩子們學習茶文化。本文攝影:楊輝
五感盲評,“茶王”這樣誕生
清晨的茶香穿透晨霧,縈繞在身著漢服的深甽鎮中心小學學生指尖。孩子們手持青瓷茶盞,誦讀《茶經》的童聲與悠揚的古琴聲交織,為一場特殊的斗茶大賽揭開序幕。
31份精品茶樣和13份優質茶樣在評委和民間茶客的鼻尖、舌尖流轉——這場斗茶賽的特別之處,在于“雙重盲評”機制:五名國家級專家與慕名而來的民間品茶達人分兩區品茶,茶樣被隱去產地,盛于同樣的杯中,憑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五要素打分。
評選現場。
現場專家聞香品味:“外形須綠潤肥壯挺直,湯色須清澈如泉,香氣需清幽似蘭,滋味要鮮爽回甘……”
評委之一、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俞燎遠稱,這次參加斗茶大賽的茶樣外形、香味、品質,都比往年有所提升。能看出這一年,望海茶的原料有所改進,標準化工藝也在不斷推廣提升。
市民在斗茶大賽現場品茶。
樓下的民間品鑒區則更輕松隨意,數十份茶樣一字排開,還有茶農專門設了攤位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專程來品茶的市民將展廳擠得滿滿當當。
中國晚協文化新聞分會執行會長張曉然也饒有興趣地將31種樣茶都品了一遍,“每一種都各有特色,看來望海茶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寧海的青山綠水養出了不一樣的好茶,我也選出了自己心中最好的一款,不知道是不是與專家一致。”
“茶王”評出。
最終,寧海縣橋頭胡銅嶺崗良種茶場的茶樣以微弱優勢奪冠,成為“茶王”。茶樣拍賣出1.1萬元,捐給寧海深甽鎮中心小學。
評委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金壽珍對望海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精品茶平均分達到93分,每一種都超過了90分,這就意味著精品茶水準已經達到了國家5A級特級茶的水準,這是相當不錯的。
媒體大咖品茶。
室外的媒體席間,總編大咖們也在熱熱鬧鬧地品鑒,澎湃新聞時政部主任姬云濤俯身輕嗅茶香:“這種‘斗茶’的形式非常新穎,‘雙盲機制’既尊重專家權威,又擁抱大眾審美,讓人沉浸式地感受不同的望海茶。”
承德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蘇建輝也稱贊了斗茶的形式:“既調動了茶農的積極性,又塑造了地方的文旅品牌,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大連日報攝影部主任楊國勝則舉起手機拍攝茶湯透光瞬間,感嘆:“當地政府用望海茶這個品牌,來統一把關質量,為當地的茶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媒體大咖品茶。
稱贊之余,也有多位外省的總編表示,雖然寧海的望海茶比很多大牌茶都好喝,但之前好像很少聽到這個名字。
媒體人追問之下,望海茶的前世今生在茶香氤氳間徐徐展開——
望海崗茶山。
云端處,四十年接力
寧海是千年茶鄉,寧海人的種茶史可追溯到《嘉定赤城志》中的記載,宋寶元年間,一白衣道者在寧海茶山種茶,后僧人宗辯攜寧海茶山茶入都,獻蔡襄,蔡謂其品在“日鑄”茶之上。
但貢茶的榮耀在漫長的光陰中被漸漸沖淡,1967年,當后來成為望海茶泰斗的陳洋珠從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畢業走進寧海茶山時,滿目皆是粗制茶青。他力主精工細作,茶農卻守著統購統銷的安穩。直到1980年購銷改制,茶葉積壓如山,方知破局在即。
走遍寧海山頭的陳洋珠,將最后籌碼押在云霧繚繞的望海崗。
那年4月的一晚,陳洋珠在土灶前炒了6個小時茶。鐵鏟在鐵鍋里翻飛,嫩芽在高溫中涅槃。那是茶農們采了一天的芽尖——在他的堅持下,只選整株茶樹最金貴的毫芒。
四斤青葉終成九兩珍芽,沸水傾注剎那,清香撲鼻。“有戲!”所有人心里一喜。
歷經數年潛心研制,“望海茶”迅速嶄露頭角,一路攬獲“浙江十大名茶”等百余項榮譽。而漫漫長征才起了個頭。
當年陳洋珠選中的望海崗,是寧海之巔的孤絕茶場。900米云海中,茶芽吞吐著云霧精氣,一代代制茶人守著寂寞。
望海崗茶山。
俞國平就是這片云霧里長大的“茶二代”,十七歲隨父習藝,一晃三十余年。今年,兒子俞佳吉大學畢業,決定跟隨父親留在山上。“要專注,要靜得下心,這個手藝,考驗的就是時間和耐心。”俞國平對兒子說,就像當年父親對他說的那樣。
但望海茶的傳奇不止望海崗。1997年,胡亞成抵押家當承包荒山種茶,卻因品質粗劣四處碰壁。直到2002年,專家陳洋珠親授秘訣:“茶樹要當孩子養。”
這位曾賣豬抵債的農婦頓悟:溫度濕度毫厘之差,茶葉脾性便截然不同。她學會了對細節的極致把控,指尖只掐茶樹頂端三葉,歷經百次炒青試驗,終煉成翠綠生香的炒青絕技。她的茶葉沖泡時如列陣士兵筆直挺立,蘭香清幽沁人心脾。
茶山深處,一撥撥像胡亞成這樣的茶人,年復一年,用指尖的溫度培育草木的靈性。
零散在各個山頭的鮮葉經攤青、殺青、揉捻、理條、干燥等工序后,便會被送往寧波望海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質量達標,才能烙上“望海茶”金印。
這家2000年成立的國資企業,每年谷雨前后舉辦“茶葉科舉”——溢價15%-20%收購優質鮮葉,經統一加工制成望海茶招牌茶。
“4500斤只取500斤精品,比考大學難!”茶農戲謔中透著驕傲。
早在1999年,望海茶就頒布寧波市級地方標準,從苗木到包裝,全程質量可溯。國資介入更將分散茶農擰成一股繩:技術總監是科班出身的85后浙江工匠鐘鵬建。作為最終把關人,他以“五維審評法”把星星點點的茶葉納入標準化體系,既破解質量參差頑疾,更讓茶農共享品牌紅利。
“香氣要清幽持久,顏色要翠綠鮮活,湯色要明亮清澈,口味要醇厚回甘,形狀要勻整優美……”在斗茶大會的現場,鐘鵬建向各地的總編大咖們介紹望海茶的標準。與比賽標準一脈相承的評審法,將匠人精神凝成刻度尺。
“培養了這么多年,好茶不應該這么‘小眾’啊!”有人感慨。
當四十年光陰沉淀為金字招牌,已過“不惑”之年的望海茶,是否也會遇到“中年危機”?
“山上長得慢些,下山就快馬加鞭”
當天的斗茶比賽,俞國平說,望海崗上的春茶,要比別人晚上二十多天。
茶場年均氣溫比平原低5℃-6℃,云霧每年在此駐留200多天,在晝夜溫差達15℃的氣候里,如同慢火煨著高湯,茶多酚與氨基酸被釀成山間獨一份的花果香。
“山上多睡三十日懶覺,把云霧靈氣都吸收進葉脈里。”俞國平輕捻茶芽,向兒子俞佳吉傳授經驗。
俞佳吉卻覺得,望海茶在山里長慢些不妨,但下山后的路,須快馬揚鞭。
這幾年,眼看著各地茶葉競爭已白熱化,而相比傳統原葉茶,身邊的同齡人更愿嘗試五花八門的奶茶,俞佳吉暗暗著急。
論根基,寧海5.4萬畝茶園相較安吉的24萬畝、杭州的50萬畝,拓土增收空間有限;較品類,綠茶只有一春光景,難敵紅茶三載陳韻、白茶歲月沉香,更與杭州龍井在江南煙雨間短兵相接,品牌鋒芒稍遜,雖守住了品質精魂,卻難抵夏秋茶浪席卷市場的長線消磨。
這杯茶中,藏著守藝者的一腔孤勇與渴望突圍的灼灼星光。
自上山起,俞佳吉計劃用研學、療養吸引客流,把寧海人文元素和AR技術融入茶葉包裝,再用短視頻講述高山茶的故事。對他而言,新世界的門才剛剛推開。
早在他之前,許多年輕人已開始突破。十多年前那個雙十一,還是學生的盧豫試著把自家茶葉掛上淘寶店,意外收獲驚喜。畢業后她返鄉深耕,逐一對接快遞公司,推動“三通一達”扎進深山,織就物流網。從淘寶店鋪到小紅書,她的云端茶香始終飄在數字化浪潮前端。
95后夏揚揚則用土味短視頻打造“游子的故鄉”賬號,還把自家客廳改造成茶室和茶學堂。她手把手教同齡人揉捻萎凋葉,將千年茶香化作掌心的溫度。
新茶人接過的不僅是茶場經營棒,更托起了千年茶香的星辰。在傳承與創新的浪潮中,望海茶正以更富張力的姿態破局——半年前寧海縣農業發展集團掛牌成立,將望海茶列為戰略核心,推出的首批高端春茶一上市便售罄。
為開拓年輕市場,除推出60g小包裝外,望海茶正試水茶飲領域。
有別于茶顏悅色的“中式美學”和霸王茶姬的“國風出海”策略,望海茶選擇“在地化敘事”路徑。聯合高校及第三方團隊成立研發中心,推出六大文化系列產品:“霞客茶”呼應徐霞客寧海開游典故,“福茶”搭配紅妝茶點與非遺漆器等,形成獨特茶韻體系。
寧海外環東路8號即將迎來“又喝那茶”全國首店,這艘500平方米的茶飲方舟即將啟幕:一樓以“霞客茶”“福茶”等古法新制破局,二樓研發中心締造舌尖奇遇。
茶產業升維實驗已在鄉野燎原。漲坑村以茶渣釀酒專利打造“釀酒-還田”生態閉環,太陽山茶場則讓38種茶衍生品破壁生長——從茶皂素沐浴露到茶氨酸香薰,構筑沉浸式茶韻空間。
赤巖峰茶業創始人葛明星更將茶葉凝作藝術,其歷時六年研發的茶藝建材將亮相北京國際建材展,劍指海外市場。
望海崗暗香徐來,老一輩茶人年復一年,守候新綠舒展。代代接力中,茶香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