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成為江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要保障和內在要求。
1月14日,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決定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作專門立法,這在全國尚屬首例,體現了江蘇在這一領域用實際行動踐行“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擔當。

立法保障
構建江蘇特色服務體系
《決定》不僅遵循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普遍規律,而且特別注重體現江蘇特色和特點。它以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主線,注重對服務主體的培育和對發展方式的創新。同時,《決定》也注重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長效機制的建設,從省級立法層面加強對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支持。
著力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決定》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基礎上,大力培育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支持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強化過程服務和要素保障,推進各類主體科學分工和聯動協同,有效配置農業全產業鏈資源要素,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與多元增值服務相結合、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結合的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注重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方式。主要體現在組織形式、科技應用、服務領域拓展等方面創設規定。在組織形式上,《決定》從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著手,強調主體間的聯合與合作,支持發展服務聯合體、綜合體、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特別是創新性提出支持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在科技應用上,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增加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加快智改數轉網聯,利用遙感、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無人機、導航定位終端、作業監測等智能裝備,對農業生產過程、生產環境、服務質量等進行監測和評價,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服務領域拓展上,引導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服務環節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等環節以及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拓展。
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長效機制。《決定》從強化用地保障、創新金融保險支持、培育服務品牌等關鍵舉措著手,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突出用地保障機制。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完善并落實農村新增建設用地、設施農業用地、養殖用海等政策措施,保障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合理用地需求。在編制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時,應綜合考慮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合理布局。創新金融保險支持方式。《決定》明確,鼓勵和支持銀行、擔保機構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服務訂單、農業保單、農業設施等增信和抵(質)押物貸款服務,創新開發農業生產托管貸等金融產品。同時,鼓勵保險機構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推廣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從業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服務,并開發安全事故責任保險、農事服務質量保險等產品。加大服務品牌培育。《決定》規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單位引導和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建設,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化發展。這些創設性規定,將有助于推動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并在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方面實現創新和突破。
創新試點
助力農戶多種地種好地
破解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共性難題,江蘇一直在探索構建多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助力農戶多種地種好地。2021年11月,南京市六合區等5個縣(市、區)和江蘇蘇合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等4個服務組織獲批開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三年多來,試點單位圍繞既定實施方案,有力有序地完成了各項試點任務。
加強組織協同,建立試點保障機制。2022年1月,各試點縣(市、區)按照試點方案,在政府領導下成立多部門聯動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各參與單位積極配合,共同完善試點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切實發揮牽頭職責,抓細抓實具體工作的統籌實施,成立由農機、植保、推廣等科(站)相關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全面梳理試點任務,制定時間表、任務圖,按既定的時序進度扎實推進試點。
明確試點路徑,建立清單推進機制。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通過舉辦專題視頻會、培訓會進行工作部署,研究建立試點“四張清單”推進機制。2023年4月,正式印發《關于建立“四張清單”機制深化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的通知》,明確要求9家試點單位依據細化后的“四張清單”,扎實有序組織實施試點工作。
強化智力支撐,建立專家評估機制。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積極搭建業務溝通平臺,分年度委托揚州大學等科研單位組建專家評估組,為全省社會化服務試點單位提供科學指導和有益參考。制定《江蘇省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專家評估組工作規則》等配套制度,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對試點單位開展業務指導,充分發揮專家智囊團作用。
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各試點單位結合本地實際和工作基礎,有針對性地選取兩項任務重點開展試點創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經驗做法和機制模式,均取得了積極成效。
注重平臺建設,實現服務體系多元化。各試點單位著力推動服務資源整合和服務信息對接,有效促進主體培育和服務品牌塑造,大力發展綜合服務中心、綜合體、服務聯盟、龍頭企業引領聚集等多種模式和類型的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
注重利益聯結,實現組織模式多樣化。圍繞解決耕地撂荒和“誰來種地”的難題,各試點單位深入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揮村集體“統”的功能,探索完善新型“合作農場”服務模式,促進各主體形成緊密聯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注重特色創新,實現服務方式專業化。各試點單位在訂單農業、定制服務、共享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專業化托管服務典型。
提升水平
完善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
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明確要求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將“支持建設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作為下一步的重要改革事項。我省自2020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全過程、一體化的農機作業服務,截至目前,已在全省建成超過200個區域性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在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決定》明確,有條件的地方根據本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實際,因地制宜統籌設施、裝備、技術、人才等資源,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建設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小農戶和其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全過程全鏈條的綜合性服務。
我省將堅持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以縣域為單位、以規劃為引領,充分考慮發展需要,依托現有農技推廣服務力量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因地制宜推進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其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以公益性為主線,對區域內綜合服務中心(農事)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并對苗情、墑情、病蟲情、綠色發展、農產品價格等進行監測,提供災情預警、監測與抗災救災指導,強化“新農人”等經營主體培育和指導服務;綜合服務中心(農事)以市場化為主線,在原有農事服務中心功能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提升,提供全程機械化作業、農資采購配送、集中育(供)秧(苗)、病蟲害防控、糧食烘干、農機維修、應急救災等基礎服務功能,并鼓勵根據自身實際,拓展智慧農業應用、農事培訓、農產品展銷、倉儲保鮮、農產品初加工、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等服務功能。
數字化和智慧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平臺,我省將重點推進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智慧化管理。一方面,支持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配置具備輔助駕駛、導航定位、作業監測等功能的智能農機裝備。省級將統一建設數字化管控系統平臺,各地可結合自身需求自主選用第三方農事管理服務系統,對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機裝備、農資、作業等基礎信息實現管理,同時,通過系統面向區域內農戶提供智能生產、作業監測、供需對接、電子商務等服務指導,并將智能農機作業等關鍵數據與省級“蘇農云”平臺實現對接共享。
另一方面,支持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配置傳感器、高清攝像頭、遙感無人機等苗情、病蟲情、墑情、災情監測智能化設備,對區域內省市縣植保植檢站、耕地環境站已建設運維并符合要求的農情監測智能化裝備,原則上納入綜合服務中心共享使用。同時所有智能監測設施設備要根據“蘇農云”平臺要求規范接入,實現設備互聯、數據分析、信息共享,省市縣農技專家定期開展分析研判,并下發分析預警等生產指導意見,綜合服務中心及時將生產指導意見通過短信、微信等點對點方式推送至區域內相關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
接下來,江蘇還將進一步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補齊發展中的各項短板——
聚焦服務體系再提升,探索構建特色鮮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立足江蘇省情農情,錨定社會化服務發展方向,加快服務組織聯合與融合,持續提高為農服務能力水平。立足現代大農業發展方向,實現更廣泛的服務資源整合、供需有效對接、信息數智監管,高效發揮社會化服務對現代農業的支撐功能和聯農帶農作用。
聚焦服務機制再優化,高效推進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在服務質量上,進一步加強農業服務行業制度建設,努力提升服務人員專業能力。在服務鏈條上,進一步推動服務從糧油等大宗作物向果蔬茶等經濟作物拓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特別是在做好農資供應、產銷兩地冷鏈銜接配套上下功夫。在保障小農戶權益上,進一步引導各類服務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多種形式,確保更多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聚焦主體培育再強化,持續培強全國知名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以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四個一”工程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一批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知名品牌,示范推動服務主體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不斷拓展服務半徑、增強服務能力。鼓勵各地繼續完善適合本行業、本地區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的優勢和功能,促進各類主體服務模式更成熟、服務機制更靈活、服務質效更顯著。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