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魯冰 李薇薇 武佩劍 胡明慧 李權 吳云 宋新 于洪濤 朱二俊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消費升級、豐富生活體驗的重要載體。江蘇徐州以提升居民幸福生活為目標,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為導向,穩步、有序、系統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培育形成了鼓樓區“馬上到家”、云龍區“云龍便民100”和泉山區“泉馨生活”等獨具徐州特色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品牌,讓社區居民切實感受到了高質量便民服務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幸福場所”讓生活更美好
如今,家住泉山區永安街道63歲居民張俠的退休生活每天都過得有滋有味。一大早,張俠就來到離家不遠的永安街道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姐妹們一起練習柔力球,作為領隊的她每天都對這項愉悅身心的運動樂此不疲。一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中午時分,樓下為老餐廳的飯菜香味已飄散開來,她下樓享用了熱乎實惠的一餐午飯。
泉山區作為徐州市主城區之一,轄區內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7余萬人,8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約3.2萬人。自2018年以來,泉山區緊緊抓住徐州市創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試點城市契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按照機構養老創品牌、居家養老創特色、社區養老辟新徑、社會養老促發展的思路,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初步探索出一條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新路子。
目前,泉山區已全面建成9家街道級日間照料中心全覆蓋,94個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個中央廚房配餐基本滿足社區助餐點的要求,全面完成國家試點任務,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繪就出“頤養在泉”的幸福新圖景。
“我一個人在家帶不到1歲的孫子,外出不方便。以前買菜只能讓兒媳下班路上帶點,現在周邊的菜店、水果店都能在線上買,半個小時就能送到家。”家住鼓樓區錦繡山水的趙阿姨對錦園社區打造的“數字商務社區”贊不絕口。
為便利居民生活,鼓樓區牌樓街道錦園社區與徐州馬上到家智慧社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數字商務社區,圍繞居民政務、公共、商務及物業四大服務需求組建數字商務社區生態圈。引入平臺33個服務項目、102項服務內容,轄區內近300個商家的優質資源。
在賈汪,早上人們坐在長椅上沐浴陽光,享城市之靜、聽自然之音。中午提著菜籃子下樓,在社區附近的農貿市場轉一圈,新鮮蔬菜就能拎回家。這樣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賈汪區老礦街道廣場社區居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常態。
“附近啥都不缺,買菜、吃飯、購物、休閑娛樂,店面距離都不遠。”廣場社區居民趙先生感慨說,“這幾年,周邊配套設施越來越齊全,生活也越來越便利。”
“目前賈汪已建成1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在建設中的有兩個。”賈汪區商務局內貿科科長王磊表示。
在新沂市城南惠民農貿市場,寬敞明亮、整潔舒適的環境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采購,很多人都是這里的常客。
“自從惠民市場建好,我從家步行五六分鐘就到了,這里蔬菜肉品水果品種特別多,環境特別好,我們買得放心,吃得也舒心。”附近居民李偉說,這個農貿市場相比于傳統的農貿市場,不僅購買環境升級了,而且商品種類齊全,業態也豐富,除了“菜籃子”采購,還可以吃早餐、理發、修補衣服等。
走進新沂市臧圩路惠民農貿市場,一股濃濃的“文明風”撲面而來,在這個整潔寬敞的“大商場”,通過前期統一規劃建設,市場“顏值”超高,各個功能區劃分清晰,生鮮、熟食、餐飲、縫紉等多種業態一應俱全,周邊還設有集機動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停車位、公廁、健身娛樂場所等為一體的“公園式”配套標準,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服務、“便捷化”生活。
“以前我們買菜特別不方便,中午想在店里做飯吃還得從家里帶菜來,現在有了這個菜市場,我們幾分鐘就走到了,想吃啥就買啥,主要是新鮮,價格也實惠,環境干凈整潔。”在新港商貿城做生意的商戶張女士說。
如今,新沂各地的農貿市場和鄰里中心基本可以滿足附近社區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等基本消費需求,把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修小補”融入其中,補齊“一菜一修”的短板,同時更關注環境衛生、安全生產和食品質量的把控,讓農貿市場和鄰里中心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場所”。
醫保便民服務全覆蓋
“一刻鐘醫保服務圈”的觸角延伸到基層,讓村、鎮居民都能便捷辦理簡易醫保業務,咨詢醫保政策,讓居民的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現在辦理醫保續保真的方便了很多,而且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也強,馬上就給辦好了,真心點贊。”在銅山區棠張鎮為民服務大廳辦理居民醫保續保的何大爺,一邊辦手續一邊稱贊道。
“以前常聽到村民抱怨,續個醫保都要跑很遠,農忙時更是抽不開身。但現在不一樣了,‘一刻鐘醫保服務圈’實現了全覆蓋,群眾方便多了,真正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窗口經辦人員說。
在云龍區,便捷、高效、規范的醫保經辦服務體系,可以為參保群眾提供“家門口”“一站式”醫保服務,醫保經辦服務網點已全面覆蓋全區街道、社區(村),實現就近辦、一次辦。
市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說,高規格高標準建設的“一刻鐘醫保服務圈”,可以即時辦結城鄉居民參保登記、城鄉居民參保信息變更登記、參保人員參保信息查詢、出具參保憑證、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備案、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備案、職工醫保選擇(變更)定點單位等業務,從而實現服務向前一步、群眾少跑一步,提升參保人員在醫療保障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獲得感。
全市各地從基層平臺、經辦事項、智能互聯等關鍵環節入手,積極探索基層醫保平臺建設,健全完善醫保經辦的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機制。持續推進“一刻鐘醫保服務圈”全覆蓋,從群眾便捷享受醫保服務的角度明確示范點建設的內涵和要求,努力實現市民辦理醫保業務“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轉變,以點帶面,逐步實現了醫保公共服務到邊到底全覆蓋。
處處皆景致美不勝收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使生活更加便捷、多樣化,“推窗見綠”“出門游園”讓人們親近綠色、享受自然。
“出門只需要走5分鐘,就能到虹潤花園口袋公園。那兒綠樹多、空氣好,我每天一早都去散步。小區周邊還有菜市場、社區衛生院、理發店……遛彎兒的時候,就能順便買菜、辦事、看病,很方便。”市民李大爺說。
近年來,睢寧縣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精心打造一批集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口袋公園,讓周邊居民推窗可見綠,出門即入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詩和遠方。
“這個公園宜老宜小,小孩有玩耍的空間,老人有健身的空間,我們每天都在這里至少溜達個把小時。”附近居民李建國口中的公園,就是位于星科印象小區對面的紅光路口袋公園。
位于中央大街輔道與紅光路交叉口的紅光路口袋公園,毗鄰星科印象、格調一品、萬園等3個小區,公園以“活街角”為建設理念,建設內容涵蓋苗木綠化、透水鋪裝、路燈亮化、兒童娛樂、康體健身區等;潤景嘉苑口袋公園位于睢寧縣潤景嘉苑小區北側,東臨護城河、西接紅葉路,面積約6800平方米,打造休憩與健身兼顧的動靜結合空間,滿足周邊小區居民休閑、鍛煉等需求。
“目前,睢寧城區已建成口袋公園30處。下一步,睢寧縣將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結合實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建設口袋公園。加強口袋公園的運行維護管理,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等,不斷滿足群眾日常休閑游憩需求。”睢寧縣市政園林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雪存表示。
綠意染公園,美景入畫來。在新沂市馨園公園,尋找音律美、記錄美景的市民,比比皆是,他們把自然環境與自己的愛好結合,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在新沂市馨園公園,市民房大爺是這里的常客,和好友們一起吹拉彈唱,陶醉其間。這里已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地。
市民房大爺說:“我們退休了,這里環境好,有青松翠柏、亭臺樓閣,有假山假石,我們來到這有共同的目的,大家在一起交流音樂,唱歌、彈琴,是一種享受。”
金秋時節,走進“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沛縣,如詩如畫的天然畫卷徐徐展開。早晨6點,沛縣居民劉雨換上運動服,步行5分鐘到小區旁的文景園體育公園,在健身步道上鍛煉半小時;晚飯后,她和家人又來到公園,打了一個小時羽毛球。“這里的設施很豐富,有健身步道、小廣場、籃球場等,能夠滿足我們一家人的健身需求。”劉雨說。
截至目前,沛縣共建成公園廣場、游園(口袋公園)110個,其中位于新老城區的有62個,全縣綠化覆蓋率達4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54平方米,讓市民暢享美好環境“綠地圈”。沛縣還建有近700個晨晚練健身點以及漢文園體育公園、文景園體育公園等22個體育公園,17個鎮(街道)建成多功能運動場和全民健身中心,384個村(社區)建成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和體育室,城區已基本形成“15分鐘健身圈”。
如今,漫步全市各地城區街頭,花草相伴、曲徑通幽,一處處小景致美不勝收。曾經的城市建設“邊角料”地塊,經過精心設計建設,已變成散布于城區內一個個風格各異、清幽秀美的街旁游園,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讀書房不僅讀書是免費的,網絡、開水等服務也不收費,趁著放假來這里閱讀‘充電’,真好!”10月6日,在睢寧縣廟灣廣場昭義書院鋼琴讀書房內,市民魏曉說。在睢寧縣成侯廣場昭義書院讀書房,這座6米多高挑空、400余平方米的二層建筑內,分隔出閱讀區、自習區、兒童區等多個區域。“讀書房距離我家只有步行5分鐘的路程,在這么舒適的環境中看書,別提多愜意了。”居民周耘說。
據了解,從2021年起,睢寧縣在全縣建設昭義書院讀書房,截至目前,已建成54處昭義書院讀書房,每年接待讀者和游客超過100萬人次,初步構建起城區“10分鐘閱讀圈”和鄉鎮“30分鐘閱讀圈”。遍布睢寧城鄉的昭義書院讀書房,提升了文化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了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最終匯聚成睢寧璀璨的“文化之光”。
沛縣百姓在樂享“家門口”健身環境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斷豐富。一塊屏幕、一部投影儀,沛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輕喜劇正在上演。沛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所長于鵬鵬說,每周的一、三、五,實踐所內都會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更接地氣、更惠民心、更具活力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群眾。
每到周末,文學愛好者張宏都會來到鴻鵠園“歌風書房”。“從我家到這里只要六七分鐘,非常方便。”張宏說,平時工作忙碌,周末選擇一本喜歡的書籍閱讀,是他感覺最為放松的事。
目前,沛縣已建成34所高標準、高質量的“歌風書房”,新增紙質圖書60萬冊、電子圖書25萬冊,配有自助辦證、自助借還、24小時自助微型圖書館等通借通還設備,兩年時間在城鄉實現“歌風書房”全覆蓋。
邳州市東湖街道東湖社區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原有的設施基礎上,先后投入近億元進行改造升級,從養老托幼到助餐助行,從家政便民到公共就業,從家庭醫療到體育健身,從文化休閑到兒童游憩,這些服務站如同社區的“毛細血管”,為居民提供多元化、便捷化的社區服務,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作為徐州經開區首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社區,在泰隆社區,一批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小型便利店、鮮花禮品店、寵物服務站等功能性服務設施經過新建和改造,分布在居民小區之間,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讓舒適、便捷的生活由夢想變成了現實。
記者從市商務局了解到,徐州將推動便民生活圈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目前正聯合美團打造“我的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平臺”,整合社區商業資源,打通電子商務、社區網點和配送平臺信息鏈,提供線上下單、便捷支付、網訂店取、配送到家、服務上門的“一站式”服務。聚焦便民生活服務業,動態掌握業態布局、服務供給和消費數據情況,實現對社區或村鎮商貿服務業便利性刻畫,分析便民生活圈消費、建設現狀和短板,提供社區網點精準性補建規劃和便民生活圈建設效果性評價。
“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等都是民生需求,民生無小事,事事關民心。‘15分鐘’,標示著時間的刻度,更體現著城市治理的溫度和美好生活的刻度。”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趙玉國說,2024年至2026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市全面展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計劃每年打造15個,到2026年底建設完成75個。不久的將來會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在改善服務民生、促進消費升級、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