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科惠農”志愿服務隊深入鹽城市劉老漢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周邊梨農合作社,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科技賦能梨產業升級 青春書寫鄉村振興答卷”為主題,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當地梨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學院黨總支書記高留才、院長彭斌參加本次活動。
鹽城梨產業是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面臨品種單一、種植技術落后、保鮮加工產業鏈薄弱等問題。志愿服務隊師生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樣本采集等方式,針對“蘇翠一號”“秋月梨”等特色品種開展全方位調研。
“在種植環節,創新應用微生物菌肥技術,使化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提升了果品品質;在加工環節,研發的生物發酵梨膏工藝,通過低溫濃縮、酶解發酵等關鍵技術,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產品附加值提升50%以上。”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專業博士呂詠梅說。
劉老漢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月付表示,這一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不僅能夠延長梨產業鏈條,破題同質化競爭,提高產品附加值,更直接帶動農戶增收,實現“科技惠農、產業富民”的目標。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和簽約儀式。“我們將繼續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和科技優勢,推進青年師生把科研論文寫在鹽阜大地上。”高留才表示,學院將以此為契機,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服務體系,引導更多大學生走進鄉村,發揮聰明才智,為破解“三農”領域難題提供更多鹽工方案,為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通訊員 王晶晶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