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超過16萬公里的鐵路線上,一列列旅客列車往來穿梭,交織成一幅熱熱鬧鬧的“暑運畫卷”。自7月1日至8月11日,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突破6億人次,達到6.16億人次,同比增長4.0%,日均發送旅客1467.5萬人次。數字背后,不僅是一幅熱熱鬧鬧的“暑運畫卷”,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縮影。在這個流動的中國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人流涌動,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底氣與信心。
流動,始終是發展最重要的保障。2025年暑運期間,全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11272列,日均加開561列,強大的基礎設施更好服務于人們的出行。鐵路網絡的完善和高鐵技術的突破,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例如,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的開通,使黔江區與重慶中心城區的時空距離壓縮至1小時左右,形成了“1小時到重慶、3個多小時到成都、3個多小時到長沙”的高效交通圈。便利的交通不僅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更帶來了人流、物流、技術流的加速流動,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員加速流動,離不開精準的需求對接,更加完善的服務正轉變為釋放人們消費潛力的重要切入點。例如,“贛超”球迷專列、“天山號”旅游列車、中老鐵路跨境游等特色服務產品的推出,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出行需求。國鐵南昌局開發的“贛閩風華”旅游專列、紅色研學專列、旅游計次票等產品,國鐵烏魯木齊局開行的“新東方快車”旅游列車,讓鐵路服務更好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不僅打造出了“美好旅途生活”,更為旅游列車沿線的特色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鐵路暑運持續火熱,映射出了中國巨大消費潛力,為推進統一大市場注入了更多活力。
以億為單位的暑運人員出行背后,離不開高效的聯動治理,向世界展示出中國交通“一張網”背后,更有著精準高效的組織能力。面對日均近1500萬人次的巨大客流,中國鐵路系統動態分析鐵路12306售票大數據,根據旅客出行需求靈活調整售票策略;上海南站與徐家匯書院共同打造“匯悅讀”燈塔書房,滿足旅客精神文化需求;國鐵武漢局協調市政交通部門統籌安排公共交通運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這些細節反映出公共服務正越來越精細化,從單一的旅客運輸,轉變為綜合性的服務。正是因為科學調度和精準施策,才能讓旅途出行更美好,這正是發展服務于人民的一種生動詮釋。
流動的中國,繁榮的中國。鐵路暑運的繁忙景象,是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種大規模、高頻率、高質量的人口流動,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活力、社會的開放和人民的自信。流動創造價值,連接產生動能。中國鐵路編織的不僅是一張物理網絡,更是一個發展平臺、一種美好生活的新模式。透過暑運的流動,能更好感受中國發展的底氣,也就理解了中國繁榮的必然。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這張流動網絡將更加密集、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劉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