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旗獵獵,誓言錚錚。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8周年。此前,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nèi)務條令》施行,“若有戰(zhàn),召必回”正式被寫入退役誓詞。這短短六個字如金石墜地,其聲鏗鏘——它源自江蘇宜興老兵張益朝筆下的滾燙初心,更象征著千萬退役軍人以生命踐諾的鋼鐵意志,字字聲聲都凝聚著千鈞之力。
“若有戰(zhàn),召必回”,是融入骨血的本能反應。軍人的忠誠,絕不是紙面上的一句空話,而是矢志踐行、融入生命的千鈞之諾。2008年,即將升任某旅副參謀長的張益朝突聞母親病重,在萬分艱難的抉擇中,張益朝提筆寫下了轉業(yè)申請。那力透紙背的“若有戰(zhàn),召必回”六字,既是軍人血脈中使命感的自然噴涌,也是精忠報國最本真的模樣?;赝麣v史,每當集結的號角吹響,無論身處何方,千千萬萬的退役軍人都會挺身而出。這份曾在軍營之中淬煉過的、對黨的絕對忠誠和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他們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
“若有戰(zhàn),召必回”,是危難時刻的逆向沖鋒。軍人的擔當,是銘刻在骨子里的責任,是面對災難與威脅時,永遠選擇向險而行、挺身而出的無畏氣概。無論是洪水滔天,還是地動山搖;無論是邊境線上劍拔弩張,還是見義勇為的挺膺擔當——只要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受到威脅,退役軍人便會立刻撕下“曾經(jīng)”的標簽,以最純粹的“戰(zhàn)士”姿態(tài),義無反顧地沖鋒在前。
“若有戰(zhàn),召必回”,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接力。軍魂的傳承,不僅在于軍裝的傳遞,更在于信念的延續(xù)。從老一輩革命家到新時代的年輕士兵,在不同的時代,“若有戰(zhàn),召必回”的誓言有著不同的表達,但其內(nèi)核始終如一。在新疆,被稱為“帕米爾雄鷹”的拉齊尼·巴依卡從部隊復員后,接過祖父、父親接力棒,成為紅其拉甫邊防部隊的義務巡邏向導,守衛(wèi)國土、捍衛(wèi)祖國尊嚴,10余年來足跡踏遍帕米爾高原邊防一線,一家三代人70年守衛(wèi)邊境的愛國奉獻壯舉,傳遍新疆內(nèi)外,感動無數(shù)軍民。這種精神的接力,讓“若有戰(zhàn),召必回”跨越代際,成為人民軍隊永葆青春的精神密碼。
當“若有戰(zhàn),召必回”從張益朝筆尖的獨白,成為全體退役軍人的集體誓言,它已熔鑄為民族脊梁上一塊最堅硬的鋼鐵。建軍98載風雨如磐,變的是時代風云,不變的是軍人對家國“召之即來”的忠誠之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這六個字將如不滅的星辰,指引著中華兒女在祖國需要時,隨時準備獻上那句最滾燙的回答。(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