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10輛重型加載車嚴陣以待,列陣于常泰長江大橋主橋,近日,這座全球最大跨度斜拉橋迎來了通車前的關鍵“大考”——荷載試驗。這場試驗,是對橋梁品質的嚴苛檢驗,更是中國橋梁建造技術向世界級巔峰邁進的堅實一步。
精密“體檢”,筑牢世紀工程安全根基。荷載試驗如同為大橋進行深度“體檢”,精準評估其結構性能。常泰長江大橋采用“動靜結合”的綜合檢測方案。靜載試驗中,工程人員科學調配30至110輛四軸加載車,模擬極端荷載狀態。車輛有序布陣,實時采集橋梁關鍵部位的應力與形變數據,精準描繪其“健康圖譜”。動載試驗則模擬車輛高速行駛、緊急制動等動態場景,檢驗橋梁在復雜荷載下的響應能力。超過800個高精度傳感器如同神經末梢,將最細微的結構變化轉化為實時數據流。智能監測系統“明察秋毫”,讓潛在風險無所遁形。海量數據經專業算法深度解析,成為保障大橋全生命周期安全運營的“數字基石”。
技術攻堅,突破超級工程世界級壁壘。作為全球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普通公路于一體的雙層多功能復合結構大橋,常泰長江大橋的荷載試驗面臨前所未有的世界級挑戰。為最大限度規避晝夜溫差影響,工程團隊將核心試驗窗口精準鎖定在凌晨0時至5時,確保數據真實可靠。針對其復雜結構,團隊創新采用“分層對稱加載”方案,實現了多車道同步測試的高效協同與精準控制。自主研發的智能監測系統是此次試驗的“核心利器”。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深度融合,使數據采集效率成倍提升,分析精度達到亞毫米級。這一創新實踐,為未來同類超級橋梁建設樹立了技術標桿,彰顯中國基建的硬核創新實力。
天塹通途,激活長三角發展新動能。這座主跨達1208米的鋼鐵巨龍,橫臥長江,承載著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任。通車后,常州與泰州之間的通行時間將從80分鐘大幅縮短至20分鐘,天塹化通途,“同城效應”觸手可及。作為連接滬寧產業創新帶與揚子江城市群的關鍵樞紐,大橋將加速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跨江流動,促進南北兩岸產業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注入澎湃活力。荷載試驗的順利推進,標志著這項“超級工程”即將從藍圖變為現實,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書寫交通強國建設的新篇章。
夜幕之下,常泰長江大橋在試驗燈光的映照中宛如一條金色巨龍,閃耀于長江之上。這場高難度的“荷載大考”,不僅是對中國橋梁建設頂尖技術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新時代基建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寫照。建成通車后,它必將成為長江之上的新地標,見證并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為中國發展增添璀璨光彩。(王亦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