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聚焦主題、注重實效,持續豐富學習形式,拓寬查擺渠道,落實開門教育,推動黨員干部以優良作風凝心聚力、干事創業,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人民日報)
“開門教育”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更是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選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學習教育開展得如何、作風改進了多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學習教育中,人民群眾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參與者、監督者和閱卷人。在作風建設進入標本兼治新階段的當下,唯有堅持“開門教育”,以民為“鏡”,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才能真正取得“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實效,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蘇多地堅持把“開門教育”作為重要抓手,廣開納諫之門、監督之門,真誠邀請群眾參與其中,在群眾的意見建議中滌蕩歪風邪氣,涵養清正風氣。常州市新北區聚焦營商環境、基層減負等領域,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精準把脈群眾所急所需所盼;南通市海門區邀請不同行業領域的專家、企業和群眾代表,組建“政務服務體驗員”隊伍,通過各位體驗活動找問題、查原因、提建議……一個個“開門教育”的鮮活實踐,匯聚成黨員干部作風轉變的生動圖景。
當然,“開門教育”不僅要“開好門”,更要“辦好事”。于群眾而言,“開門教育”不是空泛口號,而是具象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改變,比如坑洼道路的平整修繕、辦事窗口的便捷高效、夜間出行的嶄新路燈等。只有切實回應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一樁樁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才能真正讓群眾感受到“八項規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規定,而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
徙木立信,取信于民;激濁揚清,久久為功。新時代以來,黨的作風建設步步深入、持續向好。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作風建設具有極強的頑固性與反復性,改進作風絕非 “速決戰”,而是 “持久戰”。唯有始終繃緊作風建設之弦,以“開門教育”的主動姿態,在“聽民聲”中檢視問題,在“為民生”中辦好實事,才能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風政風轉變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