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南京12月9日電 國際綠色經貿新規則下,“直連”綠電成為企業進入歐盟等海外市場的前置條件之一。面對“緊俏”的“直連”綠電市場,鹽城市大豐區立足豐富的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加快打造以“供得多”“管得全”“落得下”為特征的新型“直連”綠電產業生態,相關探索對破解國外“碳壁壘”,助力鹽城乃至江蘇穩外資外貿具有重要意義。
“直連”綠電缺口大 加劇企業“出海”難
在我國,綠電主要指風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直連”綠電則是由國網專線將風力、光伏等綠色電源輸送給特定企業。新國際貿易格局下,國外主導的碳足跡認證正逐漸由自愿認證轉向強制性認證,可溯源的“直連”綠電需求驟增,從長遠看,對地方穩外資穩外貿影響不容小覷。
從需求側看,“直連”綠電日漸成為出海“硬約束”。今年4月30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動力電池碳足跡規則的征求意見稿,明確電力消費的碳足跡核算方式只包括“全國平均電力消費組合”“直連”兩個選項,我國現有的PPA(直接購電協議)和能源屬性證書(EAC,俗稱“綠證”)等市場化工具被排除在外。據歐盟ecoinvent數據庫測算,我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為0.971tCO2/MWh,不僅比中國實際值高約50%,也遠高于日韓、歐盟等國家地區。對比之下,使用“直連”綠電進行核算則能顯著降低碳足跡,低至0.1tCO2/MWh。從長遠看,歐美碳足跡強制認證產品存在擴大趨勢,意味著更多的綠色制造出口企業需要“直連”綠電。
從供給側看,“直連”綠電規模供應面臨挑戰。我國綠電規模位居全球前列,但通過直連模式供應的綠電有限。根據規定,國內各類電力資源,包括綠色電力和非綠色電力,要先納入國網“大電網”再統一配送給企業。企業能自行支配的綠電主要是分布式光伏,規模有限。據測算,目前我國現場發電只能滿足不到10%的生產用電需求。不僅如此,“直連”綠電專線改造成本高昂,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仍有待探索。
“大豐綠電資源豐富,但綠電基本都并入了‘大電網’,本地能夠直接使用的綠電不多。”大豐區發改委負責人說,2023年度,該地新能源裝機并網容量超過4GW,新能源發電總量超94億度,絕大部分輸送給蘇南地區。
不過,看到挑戰的同時,大豐人也從“變局”中捕捉到發展“直連”綠電的機遇:改造成本相對低,綠電資源豐富,無需再從外地調度,企業就近獲取綠電有保障;地理位置優,作為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蘇北唯一城市鹽城的濱海新城區,大豐擁有我國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大豐港,適宜出口導向型企業發展;可用土地足,在沿海工業強區土地普遍供應緊張形勢下,大豐1000多平方公里的灘涂仍在以每年超1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能夠為優質項目提供充足土地要素保障。
(圖為位于鹽城市大豐區的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
“布局‘直連’綠電,是逆勢而上,也是順勢而為。”大豐區委書記李志軍說,大豐上下都攢著一股勁,要以綠電資源為切口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新一輪競爭優勢。
知難而上 做好風光“大文章”
立足風光優勢,瞄準綠電可溯源、受國際認可等目標,大豐系統謀劃,探索打造“供得多、管得全、落得下”的服務體系,推動“直連”綠電打開新局面。
——“多渠道”供應:積極布局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就近吸納綠電能力
實現“綠電”可溯源、穩定供應,新型電力系統是關鍵。2023年以來,大豐搶抓入圍江蘇省沿海新型電力系統規劃首批園區試點機遇,在大豐港經濟開發區設立零碳產業園,探索就近、就地、就低、可溯源的新型綠色電力供應模式。
(圖為大豐港國際合作零碳產業園)
試點以來,大豐主動對接區市省供電部門,廣泛爭取支持,重點在“主干網絡”之外打造配網(35千伏以下多元互動,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和微網(源網荷儲一體的綠色網絡),推動新型電力系統落地運行。其中,配網可將匯集到國網變電站的綠電,專線輸送至園區企業,配套新型儲能電站進行調峰,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布局實現綠電可溯源。目前,110千伏錦城變電站已改造完成,每年可直接向零碳產業園啟動區企業提供1500萬度綠電。根據規劃,到2027年,園區可實現“綠電”全覆蓋。同時,大豐也支持轄區內企業發展分布式光伏,實現碳排放大幅下降。當地金風科技、中天科技、明月海藻等企業用電中,來自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占比普遍超過3成,高于同類企業。
著眼于推動“直連”綠電加快落地,近期,大豐制定出臺能源設備更新改造工作實施細則,專門實施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園區變電站改造及可溯源綠電接入線路改造工程,推動純綠電線路——錦城變電站、丹桂變電站、圍海變電站等面向轄區企業直供綠電,2024年全區能源領域設備更新投資規模將達到1.9億元。
——“一條龍”服務:透視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高品質服務
及時響應多樣化的“直連”綠電需求,要靠市場的力量。2023年,零碳產業園聯合天合光能成立江蘇碳智信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并打造能碳智慧管理平臺。該平臺可根據園內企業出口目的地精準指導“雙碳”布局,提供碳排放核查、綠電綠證獲取、碳核銷乃至走出去業務咨詢等全生命周期服務。目前,該平臺1期已經投入運行。
以接入平臺的鹽城市聯鑫鋼鐵有限公司(下稱“聯鑫鋼鐵”)為例。登錄平臺后,聯鑫鋼鐵工作人員輸入相關數據,系統可根據企業出口目的地國家(地區)碳足跡核查要求,或者國內雙碳政策,自動生成碳排放盤查報告并支持一鍵導出,方便企業精準掌握自身碳排放情況。同時,平臺還能給出節能減排建議、購買綠電綠證通道等,實現了碳排放可追溯、綠電綠證可交易、碳排放可核銷等“一條龍”服務。
不僅如此,大豐還主動對接國內外雙碳領域知名管理機構,推動綠電溯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等標準與國際接軌。目前,該區已經與BSI(英標協會)、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16家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可充分滿足園區企業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務需求。
——“全鏈條”布局:加快開展綠電招商,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直連”綠電只是起點。對大豐來說,現有布局不僅僅是為了用綠電吸引幾家企業落戶。更長遠的考量,是引進一批有綠電需求且與當地產業規劃相符合的優質項目,不斷提升產業鏈韌性,打造“搬不走、壓不跨、拆不散”的現代化產業集群。
大豐工業歷史悠久,傳統產業比重大、老舊企業數量多,作為臨港城市,重化工業相對集中,調輕調優產業結構任重道遠。瞄準新能源裝備產業等新興產業,氫能、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大豐正奮力打造新增長點。
(圖為金風科技生產車間技術工人們正在安裝風電機組)
看好大豐產業集群態勢、綠色發展潛力等綜合優勢,企業紛紛用腳投票。今年以來,蒂艾埃姆、風隆半導體等23個項目落戶大豐,新能源產業項目占比近六成。其中由蒂艾埃姆投資建設的數字化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一期投資50億元。優質項目帶動下,1—9月,大豐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票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至40%、3%。
“我們初步設想是希望用綠電資源吸引出口導向型的企業落戶大豐,增強我國企業出口競爭優勢。從長遠看,更是希望以綠電為媒介,讓更多符合產業規劃的科技型企業了解大豐,興業大豐,扎根大豐,不斷形成更多高效能的生產力。”大豐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三點啟示
“推浪魚”是大豐海濱咸淡水交匯處的特產魚,個頭不大,卻個性生猛,喜逆水前進。正如大豐,雖為沿海小縣城,亦敢“推浪”逆行,率先探路“直連”綠電路徑,其中體現的國際視野、長遠眼光、鏈式思維、實干精神等,對同類沿海城市具有啟示意義。
一是小切口入手,在變局中開新局。大豐好“大風”,一度是當地干部和群眾對艱難自然條件的自嘲。如今,瞄準國家和市場需求,風電、光電等綠色能源正成為大豐塑造新發展優勢的重要戰略支點。隨著“直連”綠電路徑跑通,大豐經驗啟示各地,要用辯證的、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善于在變局中開新局,瞄準當下全國穩外貿穩外資等領域的挑戰,立足自身優勢,從小切口入手,小縣城也可以有大擔當。
二是善于搶抓機遇,以一域服務全局。大豐把握鹽城入圍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大豐港區獲批全省首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園區、省新型電力系統等多重戰略機遇,積極對上爭取,推動直連綠電試點落地,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做出了表率。對縣域而言,自下而上推動改革并不容易,要主動與國家、省、市雙碳改革布局接軌,積極開展“直連”綠電、綠電綠證交易等改革,打造新時代改革創新典范。
三是高效能導向,鏈式發展培育新增長點。曾經的大豐,只是一片灘涂地。如今,這里“無中生有”,在江蘇沿海率先崛起海上風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的體會是,培育新興產業一定要堅持‘鏈式’思維,以鏈主企業驅動全產業鏈布局,增強發展韌性。”大豐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紀工委書記陳偉說,十余年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跟隨行業龍頭金風科技落戶大豐,形成風電整機及相配套產業研發制造及運維服務“一條龍”的全產業鏈條。應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各地必須遵循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導向,加快強鏈補鏈延鏈,打造穩增長穩外貿的重要“錨點”。(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調研組,執筆:王艷艷)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姜長偉 周秋陽(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