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概念驗證火了起來。近日,江蘇首批10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通過項目公示,正式啟動建設。從長三角到珠三角,不少省市紛紛掀起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的熱潮,推動這一新事物破土而出、拔節生長。
什么是概念驗證?簡單來說,就是判斷一項研究成果在技術上可不可行,在市場上有沒有商業價值。具備面向市場的可行性,就值得再投入資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若因種種原因脫離市場需求,則在起始階段就及時叫停、“止損”。打個比方,我們在家燒出一道創新菜,但要讓這道菜變成酒店里的招牌菜,就要判斷其衛生條件、標準流程、綜合成本等是否滿足批量制作的條件,其口味與定位是否足以打動食客。不是每道菜都適合端上酒店的餐桌,同樣道理,不是每個研究成果都適合從“書架”走向“貨架”。而概念驗證中心,起的就是這樣一個“篩子”的功能——篩掉難以市場化的技術成果,留下有望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創新幼苗”,使之更容易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提高其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概念驗證”,為企業“科創淘寶”提供了支撐。隨著新技術不斷重構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對轉化科技成果產生迫切需求。但科技成果轉化難,是全球共性問題,一項技術從“書房”到“廠房”,無論是從技術向產品演進的“0”到“1”階段,還是從產品向商品演進的“1”到“10”階段,都需要突破被稱為“死亡之谷”的一道道難關。面對偏重理論性的各類科研成果,企業“慧眼識金”不能僅靠偶然,而應有科學機制帶來的必然。概念驗證,解決的就是科研成果從“0”到“1”的可行性問題,它為企業減少了創新的試錯成本,幫企業建立了合理的創新預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不愿創新、不敢創新等問題。概念驗證能讓一項技術被看見,甚至被看好,其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在某種意義上比“臨門一腳”更重要。
正因如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將其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以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效果不斷凸顯,以產學研合作為代表的一系列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提升了專利轉化成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39.6%,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連續5年穩步提高。但對比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我們仍面臨著科技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夠高等挑戰。就拿概念驗證中心來說,“搭好臺還要唱好戲”,批準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只是第一步,讓這些中心發揮應有效用,做到嚴謹高效、市場認可,還需要解決不少難題。比如,概念驗證中心“自我造血”能力還不夠強,所需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短缺,項目影響力仍然偏弱,區域協同合力不足等。
概念驗證起源于美國高校,考慮到國情有別,我們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經驗,而是要結合任務目標,深入挖掘自身優勢。我省在產業基礎和科教人才等方面條件較好,要在人才引育、政策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在依托高校院所的同時,積極探索布局企業領軍、園區承載等形式的概念驗證中心模式。當前,長三角地區正大規模推進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我們要找準自身定位,以敢首創、善突破的精氣神,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走在前、多作貢獻,助力更多江蘇企業在“科創掘金”中“大膽淘”“放心淘”。(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