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產業,
被譽為“現代工業之花”。
如今,這朵花在揚州大地開得正艷。
5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第五屆“領航”學術論壇在揚州拉開帷幕,本屆論壇共設置一個主論壇和四個分論壇,國內最頂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高性能制造、智能材料、結構拓撲優化設計等進行主題發言和研討交流,聚焦產業發展熱點,展望航空工業未來。
最高端學術論壇在揚召開的背后,是近年來,揚州航空產業近乎一飛沖天的起勢騰飛:從2019年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開始,短短五年時間,揚州航空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破題、“由散到聚”的轉變。
而今,揚州全市擁有涉航企業5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31家,研發設計類企業3家,航空產品產值突破50億元,涵蓋整機集成、機載零部件、復合新材料、通信設備、地面保障設備和航空航天線纜等各個領域,揚州已初步構建“飛機主機+機載系統”的特色產業體系、“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的智力支撐體系。
航空產業是揚州“613”產業體系的首群首鏈,也是全市產業科創名城和制造強市建設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說,航空產業方興未艾、前景廣闊,揚州將搶抓國家推動航空產業發展戰略機遇,大力推進規劃落實和項目建設,全力推動航空產業鏈上下游快速集聚、協同發展、做大做強。
01
搶發展機遇,揚州產業科創名城“主航道”上駛來“1號艦”
2019年3月30日,揚州航空產業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當日,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揭牌儀式上,航空工業沈陽所與揚州簽署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項目合作協議,并與大連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等18家創新聯盟成員單位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大院大所,并非偶然邂逅,而是揚州建設產業科創名城,進一步推動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舉。面對新形勢、新發展,如何更好推動“好地方”揚州高質量發展?揚州人深知,傳統產業要做強,新的引擎更要打造,只有堅定不移把建設產業科創名城作為“主航道”,攜手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知名高校,才能因地制宜,為城市產業發展插上“翅膀”。
謀全局落一子,順大勢贏發展。沈陽所揚州院落地生根,不僅為城市產業科創注入動力,更打開了揚州航空產業發展的廣闊天地:隨后不到一年內,中航機載共性技術中心、航空工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暨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項目陸續落戶揚州。中航系重點科創項目的落戶,有效發揮了對產業鏈的創新引領作用,為揚州航空產業發展搭建了基礎框架,集聚了一大批要素資源。
一個院帶來一個產業,這樣的效應在預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黨委書記奚繼興說:揚州的一次決策,拉開了中航工業與古城的緣分,更打開了新的產業騰飛之窗。
是的,一個能代表城市發展的支柱型產業,發展與壯大的路徑大抵兩條:一條是依靠歷史的積淀。盤點揚州的產業集群,無論是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還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都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和漫長的積累迭代過程,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挺起了揚州工業的脊梁。另一條就是快招引、速培育,比如沈陽所揚州院落地后,揚州快速崛起了一個新的產業——航空產業。
“借助重點航空科創項目的落戶,揚州以打造航空產業集群為目標,一系列大手筆陸續出爐。”揚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揚州市制定了航空產業發展規劃,系統梳理和培育了一批涉及航空領域的本土企業,積極開展航空領域產業和科創項目招引,規劃了生態科技新城航空谷、揚州航空產業園(邗江)、江都航空物流園、高郵通航產業園、廣陵新城航空雙創基地等不同主題的航空產業園區,著力打造以航空科技研發和裝備制造為主導,以通用航空、民航運輸、航空文化為輔的“兩主三輔”產業體系。
搶抓機遇、科學布局,揚州聚力發展航空產業的大手筆,不僅在全國航空和軍工領域打響名頭,更為城市航空產業發展夯實基礎:僅2019—2020年,就有6000多位航空航天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揚州交流和考察,航空工業“領航”論壇、民機機載大會、航空產業聯盟大會等一系列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專業活動也在揚州舉行。
打造產業科創名城,是推動揚州高質量發展的“主航道”。媒體評價:航空產業的起勢騰飛,讓產業科創名城“主航道”上駛來“1號艦”。
02
順發展大勢,揚州矢志不移,航空產業“由散到聚”一飛沖天
2023年9月,揚州召開全市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推進會,航空產業被確定為“613”產業體系13條新興產業鏈之首,產業發展站上新的平臺。
排首位,彰顯了揚州人對航空產業發展的重視,也折射出這一從無到有產業的發展之迅速。一組數據就是明證:
五年間,揚州航空產業鏈量質齊升,全市涉航企業共5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31家,研發設計類企業3家,航空產品產值突破50億元。
集聚高新技術企業21家,國省專精特新企業16家,獲批省級雙創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多項科創載體,200余項國家科研項目落地揚州,沈陽所揚州院成為全市唯一被列入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航空工業智航院、中航國際藍航仿真技術研究院、賽瑞航空電子、西谷航測等一批重點科創和產業化項目相繼落戶。截至目前,揚州已集聚航空科創人才上千名,僅中航工業系統就有400余名全職航空科創人才、800余名研究生院師生在揚工作和學習,航空科技揚州實驗室等重點項目納入江蘇省政府與航空工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協議。
……
這背后,是揚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全力推動,是揚州人對產業科創名城建設的渴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發展航空產業,揚州人飽含激情,他們的服務有力度、有速度,也有溫度。
起好步更要走好路。回顧五年發展,把航空產業發展作為頭號工程,不斷提升營商環境,不斷加大項目招引,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推出:組織保障上,揚州市委、市政府成立航空產業工作領導小組,舉全市之力推進產業發展,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統籌謀劃上,制定產業專家庫、規劃圖譜、創新聯盟、園區載體、骨干企業、核心技術攻關目錄,管理之細前所未有;推進機制上,由揚州市發改委(航空辦)專門負責協調推進航空產業,系統制定了航空產業發展工作機制,措施之實前所未有;政策支持上,市區兩級科創、產業、人才政策疊加,充分發揮“人才新政”作用,提供人才就業和生活全方位服務保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的服務,前所未有的支持,造就了航空產業在揚州前所未有的發展。一系列有力的舉措,推動揚州航空產業由散轉聚,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揚州構建了“一核引領、兩基地協同、多點聯動”的航空產業空間格局及“科研、制造、通航、臨空”四大板塊區域特色發展格局。
在江蘇省航空產業“一個行動計劃”(《江蘇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三大合作協議”(省政府與中航工業、中國商飛、中國航發的戰略合作協議)中,以航空科技揚州實驗室、中航機載共性技術中心為代表的重點項目均獲納入,揚州被列為與中國商飛合作重點聯絡城市,航空產業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03
謀發展未來,讓航空產業向“新”而行、翱翔藍天
產業發展,永遠在路上。
8日上午,陽光透過云層灑在華東航空谷項目熱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上,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格外醒目。經過緊張有序施工,華東航空谷項目中航研究院揚州航空谷科創研發中心A組團6幢建筑全部通過主體驗收;B地塊住宅及人才公寓現場樁基施工已過半;C地塊商業配套地下室結構已封頂,主體一層模板安裝完成。
“目前,華東航空谷各子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建成后將成為高端航空人才聚集地、航空產業科創高地,為揚州乃至長三角地區航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項目負責人說,華東航空谷項目占地480畝,總投資100億元,總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建設航空谷設計研發中心、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區等項目,打造航空產業創新高地。
華東航空谷項目僅是揚州發展航空產業的一個精彩縮影。揚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揚州正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內涵,特別是瞄準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領域,搶抓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系統謀劃加快破題,做強做優產業質態,推動包括低空經濟在內的航空產業成為全市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發展航空產業,揚州人有個清晰的規劃。那就是:
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著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全市“制造強市”和“613”產業體系目標,以低空經濟作為航空產業的重點突破領域,系統推進低空經濟科技創新、強鏈補鏈、企業培育、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統籌實施低空管理和產業體系建設。
進一步突出主攻方向。聚焦關鍵、持續發力,深化與央企名企合作,圍繞低空經濟、無人機等飛機設計研發、機載系統等重點,在航空制造、成果轉化、人才培育、技能培訓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動產業鏈集聚集約發展。
進一步形成發展合力。整合優勢資源、理順體制機制,健全投融資、產業、用地、人才等政策扶持體系,推動揚州航空產業做大做強,努力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
未來要靠實干的腳步丈量。今年是揚州的“實干爭先年”。當前,各地各部門正聚焦航空產業鏈補鏈強鏈,精準開展招商引資,重點突破低空經濟、國產民機、商業航天等環節。5月下旬,揚州將召開以低空經濟為主題的發展大會,邀請行業領軍人物和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嘉賓,宣傳推介揚州聚力發展航空產業的有力舉措,加快拓展低空經濟等重點新興領域。
“我們將進一步謀劃航空產業多領域深層次合作,推動航空產業進一步在揚州布局,打造航空工業在江蘇的區域高端研發中心和全國人才集中培養基地,在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破題發展,使揚州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航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策源地。”揚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點評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揚州航空產業鏈首席專家、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航空工業智航院常務副院長 林鵬
隨著低空經濟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航空產業已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投資方向,全國各地都在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雖然揚州航空產業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在引進航空工業多個重點科創項目后,在江蘇的產業地位顯著提升。下一步,揚州要搶抓機遇、理清思路、明晰目標、統籌建設,搶占發展先機。我有三點建議:
一是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依托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科創平臺優勢,建立航空產業專家智庫,通過智庫進一步完善產業規劃設計,支撐重大事項決策,協助招商引資論證,引導地方企業轉型,并提供各類政策咨詢。
二是聚力突破低空經濟領域。深入研究低空經濟產業鏈環節,優先考慮低空空域管控系統、飛行信息系統、通訊導航系統等“新基建”領域,同步考慮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 )等環節。積極探索以低空經濟大科學裝置為切入點,設立低空環境效應實驗室,在行業內形成示范和帶動效應。
三是搶抓人工智能時代機遇。抓住數字化基礎設施完善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契機,以航空智能為引領,聯合航空工業智航院建設數據和軟件工廠,在揚州軟件園等地區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在充分應用于航空領域的基礎上,還可外溢輻射汽車、安防、制造等產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