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備種正當時。目前,我國春耕備耕生產已由南到北陸續展開。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夏糧主產區春季田管有序展開,華南早稻開始育秧,東北秋糧正在備耕。
曾經說起農業機械,一般是指收割機、拖拉機等;一說起農用物資,人們大多會想到農藥、種子、化肥等;而如今,手機算是新型農機,數據算是新型農資,它們在春耕生產中的作用不比原先那些小。農田里的傳感器已經變成農民的眼、鼻、手,這些新農具的推廣應用,也大大減輕了農民種地的強度和負擔;科技巡田察苗、化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智能化新農具廣泛應用減輕了農民勞作的強度;手機種地App通過衛星遙感來觀測地面作物長勢,大數據平臺進行信息收集分析,信息多跑路,農民少下地,不僅提質還能增效。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春季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躍升,成為春耕的一道嶄新風景。科技在各地春耕中大顯身手也正是落實藏糧于技的體現。
春耕一線,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北斗導航復合播種機,都成了種糧好幫手。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大顯身手,田間地頭滿滿“科技范”。事實上,充分運用先進農業科技,既能使種地更輕松,也能使管護更科學,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做好春管春耕生產工作,還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都必須堅持向科技要效益。
科技服務春耕,為“稻花香里說豐年”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加速培育種子、改良土壤、智慧養殖等方面,還表現在它能更深度地參與到整個產業鏈的塑造當中,為鄉村產業打開了全新的空間。譬如,通過“數字耳標”等方式,解決了以往畜牧養殖企業在辦理信貸抵押時,占資產大頭的生物活體“確權難抵押難”的問題,暢通了資金鏈,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正所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是一年農活的“重頭戲”,耽誤不得也耽誤不起。當前,農民們搶抓農時耕種忙,互聯網、自動化、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應用也在田間地頭忙,各地各部門全力以赴的保障工作也很忙……所有這些忙碌的身影,共同播種著新一年的希望,匯聚起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一系列“硬指標”,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我國人多地少,糧食增產難度大,在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之外,還需要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田間地頭激蕩的科技動能,必能轉化為收獲季節的豐收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