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7月21日電 題:成都大運會演繹綠色低碳 助推公園城市綠色發展
作者 祝歡
成都大運會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新能源交通服務全力保障賽時綠色出行;綠色低碳的體驗裝置入駐大運村……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簡稱成都大運會)日益臨近,在賽事場館建設、交通出行,以及迎大運的一系列城市活動都演繹著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
成都大運會將于7月28日至8月8日舉行。《成都大運會綠色低碳辦賽行動方案》早在2022年便已發布,其中明確了“源頭減碳、過程評估、末端中和”的實施路徑,并圍繞“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運營、低碳參與”五個方面重點落實。
“簡約、安全、精彩”“綠色、節儉、必須”分別作為成都大運會的辦賽要求和辦賽原則,備受社會關注。“成都大運會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籌辦、舉辦和賽后全過程。”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城市工作服務部專職副部長杜勝歌表示,將努力把成都大運會辦成一場國內外有顯示度、展現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成效的綠色低碳體育盛會。
據了解,在低碳場館建改用方面,成都推進場館新建和既有場館改造,大運會49個賽事場館中,36個場館為既有建筑改造升級,13個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其中,鳳凰山體育公園內設置光儲照明路燈,可以實現二次節能,助力碳減排。成都新都香城體育中心建成雨水回收系統,留存的雨水經過回收系統處理,可以轉換為場館的綠化養護用水,全年可節水3000噸以上。
大運村生活服務中心的“冷巷”空間。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在成都大運村,中國傳統建筑技藝“冷巷”也一展身手。夏日炎炎,但成都大運村生活服務中心陣陣涼風穿堂而過。“如果將這里設計成一個封閉大廳,建筑面積將達到1400平方米,每年使用空調的用電量將達到7萬度。”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成都大運村設計總負責人鐘鵬表示,設計團隊特意將共享大廳設計成一條兩頭寬、中間窄的半開放街道,通過引導自然風、提高通道中的風速來達到降溫效果,節約了大量能源。
綠色低碳的辦賽理念也深深植入了城市中。藍白相間的低碳魔方出現在主媒體中心、成都大運村等多個場地,人們將喝完的礦泉水瓶、易拉罐、咖啡杯等廢棄品投進“低碳魔方”,“低碳魔方”即刻對廢棄品進行掃描分析并生成碳積分小票,憑小票可兌換相應的禮品。而作為成都大運會二手循環服務類官方供應商,轉轉集團將為參賽運動員提供二手手機免費出借服務,并為成都大運會賽后剩余物資的循環利用提供平臺支持。
“低碳魔方”。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同時,成都大運會期間共有1340臺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臺新能源小車用于交通服務,保障賽時綠色出行。“成都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交通90%以上使用新能源車,大運村內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杜勝歌表示,建成充電站14個,充電樁504個,全面保障賽時新能源車充電需求,力爭賽事期間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
新能源車。成都公交集團供圖
成都大運會在低碳運營上強化資源再利用。成都大運村以“建改結合”方式全面融入成都大學,運動員公寓房間內除易耗品外95%物資為租賃,可回收再利用;大運村餐廳本地當季蔬菜類食材簽約供應占比超過70%,建立智慧中央廚房,實現整體產能提升30%;配備一套日處理10噸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置設施,促進資源化利用……
在推進賽事碳中和方面,按照“源頭減碳、過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辦賽路徑,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委托具有聯合國指定經營實體資質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初步核算,成都大運會在全面落實源頭減排措施后,將實現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同時,將力爭賽后1個月發布《成都大運會綠色低碳辦賽報告》,提煉典型案例,形成大運會綠色低碳實踐遺產。
成都大運會從籌備到舉辦再到后續場館的利用既著眼當下,又細水長流,彰顯著綠色低碳理念和可持續、向未來的長遠目光。成都大運會的舉辦將助推公園城市綠色發展,而綠色低碳正加快成為成都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