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李蔚蔚
- 時間:2025-06-20 23:21:05
江蘇讀城行動啟動之后,各地紛紛加入這場城市文化探尋之旅。6月20日,由南京市建委組織開展的“讀城?城建微旅行”行動啟動,南京26處閱讀建筑推薦名錄公布。一棟棟的老建筑是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建筑背后都有著哪些故事呢?首站“城建微旅行”行走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帶大家探尋百年住宅區背后的故事。
小雨霏霏,漫步在頤和路,別有一番意境。當天下午,在頤和公館講解員張詠梅的帶領下,參加“讀城?城建微旅行”的“游客們”來到了頤和路十二片區、十一片區,品讀這里的民國建筑。一棟棟建筑修舊如舊,和而不同,讓人穿越歷史。
市民們在頤和路老建筑內參觀
張詠梅介紹,這里曾是民國時期的第一住宅區,現名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以頤和路為中軸,共有225棟建筑,總占地面積37.8萬平方米,其中有薛岳公館、陳布雷公館、黃仁霖公館等26棟名人故居。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首都建設委員會”,并于1929年底制定公布了《首都計劃》,開始進行南京的城市規劃。“這26棟名人故居就是根據《首都計劃》興建的,當時的南京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
江蘇路23號是薛岳抗戰陳列館
參觀過程中,許多市民注意到,這些民國建筑既有中國傳統的青磚、灰瓦、飛檐翹角,也有一些帶有西方特色的拱門、露臺,整體風格典雅而又富有韻味。張詠梅表示,在對街區進行修繕時,有許多留學歸來的建筑師,他們將中西方的建筑思想合二為一,做到了每棟建筑都有獨特的風格,且整個區域又非常和諧統一。“現在的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除了有歷史文化展館,也有精品酒店、餐飲等,已成了網紅打卡點,閑暇時來這里走一走,拍拍照,很有感覺。”
講解員在介紹頤和路民國建筑歷史
位于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江蘇路23號建筑,是抗日名將薛岳的舊居。如今,整棟樓都作為薛岳抗戰陳列館對游客開放。展廳中陳列了頭盔、大刀等抗戰時期的物品,以及薛岳的書法作品、生活用品等。其中,一塊寫有“百歲”二字的木制匾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匾額上款為“恭祝·大慈德吳母周儒上壽大慶”。
“百歲”木牌匾
張詠梅講述了匾額背后的故事,原來,這塊匾額是薛岳在1945年12月1日所寫,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他將這塊匾額當作壽禮送給了湖南一位百歲老人。而在幾十年后,策展人、收藏家高建中又將這塊木匾額從湖南輾轉多地送回了薛岳舊居。“這一藏品非常難得。”
薛岳103歲時寫的書法作品
而在陳列館內,還收藏著薛岳103歲時所寫的書法作品——“忠乃三綱首,孝為百善先”。張詠梅說,1998年,薛岳去世,享年103歲,這幅書法作品正是他去世前所寫,因此非常珍貴。
市民們參觀頤和路十二街區
參加活動的市民王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發現很多人在社交平臺上曬頤和路的照片,這里已經成了網紅打卡點,而她很久沒有來逛過頤和路了,所以報名參加了活動。“行走下來,發現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經過修繕,已經成了時尚藝術新地標。既保留了老南京人的記憶,又賦予了新的活力,不愧是南京文旅的新地標。”王偉說。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赟 趙丹丹/文 馬晶晶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