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顆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受到關注。據觀測計算,它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為1.6%,這是科學家發現的首顆已知與地球相撞概率超過1%的大尺寸小行星。據報道,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威脅。
足球場塊頭的小行星,有1.6%概率撞擊地球
這顆被命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24年12月27日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后警報系統”望遠鏡首次發現。專家最初估計其撞擊地球的概率為1%,后來在歐洲航天局發布一系列計算結果后,這一概率升至1.6%。在公布這一概率的同時,歐洲航天局還公布了潛在撞擊的估算日期,即2032年12月22日。
△ NASA公布的小行星“2024 YR4”
據阿布扎比國際天文學中心副主席兼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成員肖卡特·奧德介紹,這顆小行星直徑在40米至100米之間,相當于一座足球場。
好在人類還有時間應對。根據其運行軌道,未來幾年內,隨著這顆小行星逐漸遠離地球,觀測難度將增加,但在2028年它將再次接近地球,屆時科學家將有機會進一步確認其軌道。
△ AI生成小行星撞擊地球想象圖
據報道,為應對這一潛在威脅,聯合國首次啟動了《行星安全協議》。該協議包含一整套機制和需要遵守的準則,目的是讓地球為可能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做好準備。首批措施之一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國際專家小組和歐洲航天局的天文學家和空間專家召開會議。
具有潛在威脅的天體有2000多顆
根據1月29日公布的數據,這顆小行星將于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約127699公里處掠過,但計算結果存在140.8萬公里的誤差范圍,這個誤差范圍可能導致其撞擊地球。
上百萬公里的距離,在普通人眼中幾乎是遙不可及,而在科學家眼中,這個數字已經值得警惕。具有潛在威脅的天體有多少?據紫金山天文臺趙海斌研究員介紹,潛在威脅天體是指直徑大于等于140米,且與地球軌道交會距離小于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公里)的近地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科學家發現的具有潛在威脅的天體有2000多顆。
因此,750萬公里便是近地天體與地球之間的“警戒線”。小行星“2024 YR4”邁入“警戒線”,受到關注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發生破壞的概率并不大。根據以往的統計,直徑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1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于2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3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于6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
1999年,國際小行星聯合會(IAU)為了促進公眾對小行星撞擊危險的認識和監測,將小天體撞擊危險預測進行了分類,用“杜林危險指數”從0—10,標示了撞擊事件的概率和后果。
“杜林危險指數”紀錄最高的天體是小行星99942,它被稱作“毀神星”。2004年,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發表消息稱,它的危險指數達到2級,當時預測它撞擊地球的概率為2.7%。后來,危險指數升至4級,直到2006年8月才降為0級。
小行星真來了怎么辦?撞開它!
從以往的案例不難看出,無論是小行星撞擊概率,還是危險指數,都會隨著進一步觀測而調整。況且,人類應對小行星撞擊,也有防御手段。目前,公認最可行的辦法是“動能撞擊”,這就像是打桌球,兩顆球發生碰撞,運行軌道必然會發生變化。
△ AI生成動能撞擊小行星想象圖
早在2022年9月26日,NASA曾發射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的航天器,成功撞擊一顆名為迪莫弗斯的近地小行星。在太空中飛行10個月后,570公斤重的DART航天器以每小時約2.253萬公里的速度撞擊該小行星。2024年3月,科學家發現,撞擊不僅改變了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連小行星形狀也變了。
我國也有類似的“小行星防御計劃”。2024年,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與國際合作設想,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首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
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計劃選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當撞擊器對目標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時,探測器對撞擊過程進行全程觀測,并在撞擊后繼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和科學探測等工作。根據設想,此次任務實施后,預期可使目標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內,小行星軌道向偏離地球方向改變超900公里。撞后將通過天地聯合,開展小行星軌道、形貌和濺射物變化的觀測。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是鐘寅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