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高霞
- 時間:2024-12-16 09:09:22
“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這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發展描繪的宏偉藍圖。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江蘇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6.51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2.82萬億元,連跨6個萬億元級臺階,每一個跨越就代表著大江蘇邁入Next level。
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擁有5座“萬億之城”,成為全國首個所轄設區市地區生產總值均超千億的省份……江蘇始終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強信心、穩預期、促發展,向新提質,牢記囑托、勇挑大梁,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奮力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含智量”更高,夯牢實體經濟“家底”
以占全國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10%以上的經濟總量。十年來,江蘇干部群眾牢記殷殷囑托,一筆一畫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從“大寫意”繪制成“工筆畫”。
實體經濟是江蘇發展的“看家本領”。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考察時強調,“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徐工集團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吊” 劉暢/攝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徐工集團走在鍛造“國之重器”的前沿。2024年3月,徐工集團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吊”在河北衡水成功首吊,第七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千噸級起重機研發紀錄。
自動化流水線作業、關鍵擰緊工序實現自動化定扭、智能化生產系統……在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里,每一道工序都展現著“智能”的魅力。“7年來,我常常會想起總書記考察時的情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廠里調研時,我們的生產線只有部分具備智能擰緊功能,現在不斷升級迭代,已經全部打通了。”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考察時,負責向總書記介紹起重機底盤車橋智能擰緊系統的陳亮是徐工重型工藝技術部的一名工程師。“改造升級底盤智能生產線,這在當時是行業空白,我們的方案迭代了十幾次才形成,最終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升級,我真切感受到了企業從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式發展。”陳亮說。
陳亮在車間
如今,江蘇制造業的“含智量”越來越高。在理想汽車常州基地,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臺新能源汽車下線;在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一根7毫米的鋼絲能夠吊起5輛汽車;在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可以生產全球量產最細的300支紗線……截至目前,制造強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居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實現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覆蓋,累計14個集群入選“國家隊”,總數第一,占全國比重近1/5。
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向“新”而行
科技創新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賦予江蘇“四個新”的重大任務,第一個就是“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
布局建設蘇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鍛造“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國之重器”,相繼落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提供堅實支撐。
南瑞集團
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瑞集團考察時指出,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一年多來,南瑞集團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成功攻克了新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研發強不確定環境下電網自適應緊急控制系統,以全國產化的核心技術及設備支撐駐馬店-武漢1000千伏特高壓、新疆阜康抽蓄電站等重大工程建成投運,四川成都構網SVG等重大項目按期推進……一項項成果不斷實現核心技術、裝備的國際領先和自主可控,顯著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是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的重要窗口。開發建設30年來,這片創新熱土始終生機勃勃、敢闖敢創。
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蘇州工業園區青丘街附近的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興源創”),了解企業科技創新情況。華興源創是一家歸國科技人才創辦的高端工業檢測設備生產企業,當時,作為科研小組負責人的熊星展示了公司的實驗裝置。2013年,熊星從韓國博士畢業后便入職,專注于光電視覺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如今擔任華興源創先進技術研究院光電視覺部部長。“我們聚焦目前遇到的技術難題成立專項攻關小組,推動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熊星說,作為“科創板第一股”,華興源創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應用,“在AI應用上,我們開發Demura AI的應用研發,實現Demura的智能補償,并取得相應成果,通過實際評價,在低灰階的Mura補償上面,無論是效率還是效果都優于目前的傳統算法。”
人才高地,為發展注入“原動力”
從人工智能到生物技術,從新材料到新能源,每一個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都離不開科技人才的貢獻。截至2024年8月,在江蘇的兩院院士有116人,全省國家級人才數量占全國1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65%的兩院院士、40%的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在江蘇創新創業,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南瑞集團技術人員在生產線開展技術攻關
“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攻關高精尖技術,成就有價值的人生”“國家現代化建設為年輕人提供了廣闊舞臺”“要把握歷史機遇,大顯身手,勇攀科技高峰”……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總書記殷切勉勵。
95后金玉龍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目前是國家電網南瑞集團研發中心資深研發工程師,從事虛擬電廠等領域的軟件研發工作。他告訴記者,“當時總書記就站在我們面前,‘一輩子辦成一件事’也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鞭策著我在科研一線不斷奮進。”金玉龍說,一年多來,南瑞集團組建了“十年磨一劍·攻關高精尖”青年創新工作室,瞄準新型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短缺等難題,成功研制了虛擬電廠運營管控系列軟硬件產品,提出了國產化整體解決方案,并在山西、寧夏等20多個地區批量應用,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江蘇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因地制宜打造產業科創人才矩陣。比如,蘇州2024版“1+8”人才政策,頂尖人才最高可獲1億元項目資助;常州持續升級迭代“龍城英才計劃”政策,人才專項資金年均增長20%。此外,聚焦第三代半導體、6G技術、人工智能、戰略新材料等有基礎有條件的重點領域,江蘇綜合運用“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等組織方式遴選攻關團隊。
一項項政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熊星說,蘇州的創新氛圍濃厚,政策環境不斷完善,“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將牢記囑托,扎根一線,加快基礎科技的理論研究,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助力構建完全自主的科技創新平臺,拓展應用科技研究的寬度。”
通訊員 王琳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盧河燕 趙丹丹 張曉培 徐曉安
(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