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蘇超”南通隊客場對陣鎮江隊的賽事熱度,為南通海門大有境商場帶來一波實打實的消費熱潮。商場聯合10多家商戶推出票根優惠活動,有的商戶還將營業時間推遲到了夜里12點。
“觀賽時,一樓到三樓都擠滿了人。人一多,商家讓利的積極性更高了。”商場市場部經理龔潔的話點出了小小票根的妙處——它既讓球迷得實惠,也為商戶帶客流,更引發思考:如何將單次消費延伸為長期消費生態,推動市場從“流量依賴”邁向“生態共贏”?
相互引流,票根玩出消費新花樣
“玩票根,得有噱頭。”蘇州灣大劇院負責人陳磊更看重其背后的情緒價值。買張門票可到蘇州灣大劇院看劇,順便“打卡”網紅落日,享受周邊餐飲住宿折扣,還能參與直升機接送抽獎。去年,劇院精選7場演出,每場抽取5名幸運觀眾,免費乘坐18分鐘的直升機,從上海虹橋飛到吳江看演出,這在全國還是首創。“我們希望觀眾多住一晚、多玩一天,將情感共鳴轉化為可持續消費,帶動周邊吃飯、住宿、旅游,打破‘散場即終結’的傳統消費邏輯。”
從體育館走向茶館,從劇院步入民宿,票根化作流量“入口”,將單次消費延伸出一條“觀賞+食宿+體驗”的綜合消費鏈。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認為,票根經濟的主要競爭力在于,主消費源本身有活力,被激活的消費資源同步跟進,由此形成相互引流、相互促進的消費生態圈。
徐州一年多前發布《漢符云游記》旅游手賬,80余家商戶優惠券覆蓋吃、住、行、游、購、娛,截至今年6月,拉動文旅消費近2億元。“蘇超”開賽以來,當地又依托衍生消費券“云銖”,開發“蘇超”限定版消費券給球迷,球迷可在12家商戶享立減優惠。徐州市云龍區文體旅局副局長吳曉楠說,每3個月或者更短的時間,就換一批商家參與。之前的張韶涵演唱會、徐州馬拉松都定制了“云銖”,形成“一場活動、一個云銖”的滾動節奏。
對消費者來說,票根不僅是一張省錢的“優惠券”,更是深度解鎖城市魅力的“導覽圖”。7月27日,球迷李航在徐州回龍窩許老八包子鋪亮出“蘇超”限定版“云銖”,按圖索驥、蓋章打卡,了解徐州的地標景點、歷史文化和特色商戶,“最高能抵扣164.5元”。
對商家而言,票根里藏著商機:海門大有境商場比賽日客流量比平時周末上漲10%。為迎賽事,坐席從原本的100個增加到200個,現場定制應援禮包,還策劃點球大賽、競猜比分等“蘇超”互動活動;吾悅蘇中區域15家門店設計“24小時逛吃攻略”,向因“蘇超”而匯聚南京、鹽城、鎮江、揚州的外地游客推介特色美食、美景、游樂項目。
“同類項”抱團,讓消費“串珠成鏈”
當消費者拿著票根發現城市新玩法時,商家們也在主動打破圈層限制、進行跨界聯動,把各方面資源調動起來,讓文商旅體藝展走向深度融合。
“文商旅體藝展‘不分家’。”南京市建鄴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舉例,去年周杰倫南京奧體中心演唱會期間,華采天地“周同學的官方快閃店”,不到一個月文創產品銷售超百萬元;7月5日“蘇超”南京隊對陣蘇州隊時,商場客流量同比增加25%,商場銷量同比增加13%。華采天地推廣部副總監詹雁婷介紹,這得益于兒童足球游戲互動、“鴨”主題品牌送福利等活動,“一張票、一個活動創造更多情感連接”。
“票根經濟”不僅僅是優惠券集合。在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副院長、教授周永博看來,票根更多是一種“興趣標簽”,能精準吸引目標人群,比廣撒網的營銷推廣更能使消費“串珠成鏈”。
在尋找“同類項”的票根思維推動下,票根玩法從“簡單打折”轉向“場景深耕”。陳磊告訴記者,蘇州灣大劇院對觀眾來源地“畫像”時發現,省外觀眾占六成,其中一半是上海觀眾。為了讓跨城觀眾留下來、走一走,劇院為4月何賽飛主演的話劇《日出》專門定制一條旅游線路,699元包括演出票、住宿、游同里古鎮等項目。“1600名觀眾中有40人報名參加,這個轉化率不低。”
“鏈主資源的稀缺性很重要。”陳磊說,劇院策略是多引進一些觀眾認為“非看不可”的劇目,比如郭德綱、于謙主演的話劇《窩頭會館》今年在武漢、蘇州演出,預計會有多地前來的觀眾,自然會產生吃飯、住宿、旅游的需求。近期,劇院將聯合攜程,常態化開發多條旅游線路,放大演出的文旅帶動效應。“讓更多人為一部劇跨一座城,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票根經濟玩得好,除鏈主做強做大之外,主動讓利的商家也得有賺頭。徐州市戶部山的胡哥米線是今年首批入駐“云銖”券的商家。老板娘“蘇蘇姐”告訴記者,她在徐州有4家店,其中兩家位于景區或熱門打卡地。通過“云銖”券,這兩家店每月新增近800人次客流量,其中大部分是外地游客,增加近1萬元營業額。“蘇蘇姐”順勢推出真空米線包裝,嘗試設計文創包。“消費券成本由參與商家支出,但新增收益覆蓋了優惠金額,形成正向循環。”
同坐一條船,區域內商家有了更多抱團發展的積極性,但一些地方跨行業數據共享不足,聯動效果還難以評估。記者采訪中,有商家表示,擔心持續參與優惠會導致利潤受損。
周永博提醒,票根經濟發展中,文旅、交通、商業等業態貢獻度通常難以準確衡量,導致“流量供給方”(票源方)與“實際獲益者”(餐飲零售等)存在潛在矛盾,短期讓利不可持續,亟待構建長效收益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
市場主導,構建票根經濟長效生態
如何構建真正有競爭力的票根經濟模式,激發消費者的跨場景、持續性消費意愿?
“各地票根經濟正從政策驅動邁向市場內生式發展,逐漸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周永博認為,地方政府需以“最小干預、最大賦能”為原則,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行業壁壘,以科技手段提升消費體驗,最終實現從“政策輸血”到“市場造血”的轉變。
周永博解釋,地方政府需扮演規則制定者、資源整合者、風險共擔者三重角色:將票根核銷率、消費轉化率與商家稅收優惠掛鉤;加強數據協同與票務分析,統一電子票根標準,實現權益核銷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培育行業自治組織,由文旅企業、商家代表、消費者協會共同制定相關制度公約,明確權益標準、糾紛處理機制與退出條款,進一步減少行政干預,提升經營主體能動性。
在票根經濟的聯動消費中,周邊商家作為溢出效應的得益者,或是最為積極的一方,但票根經濟的真正成功,不能僅建立在商家的一頭熱上。“票根經濟的始發點其實是出票方,需要從源頭上提高票的吸引力和票務方的積極性,未來創新方向是培育更多的主票根消費源。”張為付表示。
“票根經濟往往容易陷入‘一次性優惠券’困境,應加快構建情感、利益、數據多維驅動機制。”周永博建議,單純折扣易引發“優惠疲勞”,應為票根注入文化和社交屬性;成立商家聯盟,建立并持續優化利潤分享機制,讓商家能夠按消費場景貢獻度獲得收益;加強數據的分析和共享,通過AI分析用戶畫像,向持票者精準推送權益,進一步提升二次消費轉化率。
業內人士認為,票根經濟的終極目標,是讓消費者在票根中找到城市記憶與消費樂趣。國內一些地方已有探索,比如山東以一條環線串起11個地市、22個站點、200多家景區的旅游列車,乘客憑車票可享受沿線170余家4A級景區及相關酒店的聯動優惠,一張車票實現全產業鏈上的多業態融合。上海F1賽事觀眾通過票根解鎖汽車博物館參觀等福利,感受汽車文化的魅力。蘭州市30個文旅景點票根互認,并推出AI定制消費路線。北京把票根做成收藏品,深圳用音樂節票根換瑜伽課,賦予票根經濟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持久的吸引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方方 張曉蕊 張耀文 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