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令!一營卡死北側稻田,三營鎖住河南岸,二營跟我上公路——把鬼子釘死在這兒!”八一前夕,泰州市姜堰區紅色宣講團成員丁晴朗來到白米鎮馬溝阻擊戰紀念碑前宣講抗戰英雄阮朝興的故事。
地處泰州市姜堰區白米鎮的馬溝村,是蘇中地區抗戰的最后一仗所在地,此戰史稱馬溝阻擊戰。當年,新四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防線,用生命捍衛民族尊嚴。如今,這片紅色熱土上,“聽黨指揮、英勇善戰、不怕犧牲、團結奮進”的抗戰精神,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
血色豐碑:最后一戰鑄就精神坐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駐姜堰日偽軍400余人負隅頑抗,企圖沿通揚線東竄。關鍵時刻,新組建的蘇中第一旅第十四團奉命在馬溝設伏。23日凌晨,副團長兼參謀長阮朝興率二營隱蔽于通揚河畔,與日偽軍展開激烈戰斗。年僅27歲的阮朝興身先士卒,不幸中彈犧牲,臨終仍高呼“追擊敵人”。這場歷時3小時的阻擊戰,斃傷日偽50余人,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逃竄企圖,為蘇中地區抗戰畫上圓滿句號。
“我當時發著高燒,攥著槍桿子對營長喊,當兵就是打鬼子!”今年100歲高齡的封長明老人回憶起戰斗場景,布滿老繭的手仍緊緊攥成拳頭。作為唯一健在的參戰老兵,他珍藏的10余枚獎章訴說著烽火歲月,這些勛章不僅是個人榮譽,更是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的歷史見證。
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激活振興動能
英雄熱血澆灌的土地上,馬溝人以 “戰時沖鋒” 的姿態投身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村黨總支以 “紅色引擎” 驅動產業升級,構建起 “一核多元” 發展格局。建立起“合作社+基地 + 農戶”的水稻生態種植全產業鏈,“姜堰大米”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利用閑置邊角地發展秧草種植,建成腌制加工生產線,預計2025年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創新 “手工蝴蝶結” 共富項目,吸納60余名村民在家就業,日均增收60元;文旅融合煥發活力,修繕馬溝阻擊戰紀念碑,開發 “村房短住” 民宿集群,串聯小楊村民宿、酷野露營基地等打卡點,形成 “紅色研學+生態休閑” 旅游環線。
“我們把抗戰精神轉化為‘戰時狀態’,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村黨總支書記曹小軍介紹,全村200余名村民在40余家村企就業,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90萬元,連續兩年為140位80歲以上老人舉辦集體重陽宴,該村先后獲評江蘇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健康村等榮譽。
全域蝶變:從“抗戰村”到“示范帶”的跨越
馬溝村的實踐,正是姜堰區“紅色領航、全域振興”戰略的縮影。全區200余個行政村深挖紅色資源,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格局,白米鎮打造“生態稻米產業帶”;蔣垛鎮建成蘇維埃主題文旅綜合體;婁莊鎮馬賽村通過“三社融合”發展350畝果蔬基地,年增收65萬元。推行“紅色網格+民生代辦”機制,建立“為民辦實事臺賬”,2024年累計解決群眾訴求 3000 余件。升級基礎設施,泰姜快速路、寧鹽高速建成通車,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實現“紅色景點半小時通達圈”,為產業發展打通“快車道”。
站在馬溝阻擊戰紀念碑前,曹小軍望著碧綠的稻田感慨道:“當年先輩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如今已成為百姓的‘聚寶盆’。我們將繼續傳承抗戰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中永續傳承。”
(泰州市姜堰區融媒體中心供稿)